許大龍 段雪萍 王體娟
初高中地理課程是一個密切聯系的系統整體,相互之間既分工明確又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由于目前初、高中地理教學相對獨立,交流甚少,更因新課程教材內容本身的一些缺陷等,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學存在脫節現象。本文主要就初高中地理教材內容做簡單的比較,并做相應的銜接分析,為初高中地理銜接校本教材的開發做準備。
初高中兩個學段的地理教學銜接涉及多個方面,教材因為其在教學中的基礎地位,一直處于關鍵的位置。教材銜接研究可以明確指出高中教材中的承前內容和新增內容,有助于教師清晰認識教學重難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全套共四冊,供七、八年級使用,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高中地理教材有必修和選修之分,必修有三冊,選修有七冊。必修一、二、三冊分別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由于選修教材是為滿足學生不同學習需求,不具有廣泛性,且選修中的內容在必修中都有適量提及,因此本文對初、高中地理教材知識的銜接研究只針對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全套和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冊。
1自然地理初高中教材內容比較及銜接分析
自然地理部分,高中以必修 1 來闡述,但初中卻分散地穿插在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具體區域中,且高中部分用了 19 目來闡述,初中部分用了 16 目,相比之下,高中內容更加豐富。按照高中課程標準自然地理內容的先后順序,分析如下:
1.1地球運動
地球運動是高中地理非常重要、但最為復雜的部分,因此高中教材對其從運動的一般特點到各自的地理意義進行了詳盡的敘述,而初中地理教材因為學生邏輯、空間思維的局限性,沒有進行深入展開,只是簡單地對自轉公轉的一般特征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進行了介紹。
1.2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在高中屬于巖石圈的內容,初中則放入大洋與大洲進行介紹。初中教材中對該知識點的描述是從“滄海桑田”的現象出發的,而對于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描述的并不深入,但高中教材中對于地質作用產生的現象通過案例了解,著重闡述相關原理。
1.3氣候
氣候作為自然地理要素,對地理環境的形成、演化,人類的生產、生活都至關重要,因此,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都異常重視。高中教材從氣候形成的根本——大氣運動角度來解釋氣候形成的原因、分布,以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初中教材中,很多自然地理要素都歸入區域中進行簡單學習,只有氣候部分,不僅與天氣進行比較學習,還從氣候的兩大要素---氣溫、降水開始進行詳盡的介紹,再在單獨的章節中一一闡述氣候的地區差異、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氣候與人類活動四個部分。
1.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對于該部分知識,初高中地理教材在呈現方式上大同小異,但高中部分在整個必修 1 中一直有所貫穿,且分析較初中部分更為深入。
2人文地理初高中教材內容比較及銜接分析
人文地理的分析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人口、交通、農業和工業。在教材知識中,高中地理教材共計 18 目,初中教材也是 18 目,從數量看二者相同,但高中階段的人文地理同樣分布集中,包含在必修 2 之中,而初中教材則分散地分布在世界地理各個區域中,交通部分則包含在中國地理中。
2.1人口
初高中教材在人口部分都涉及人口的數量增長,初中教材簡單介紹了人口數量的增長以及增長率,高中教材則是在初中教材的基礎之上,闡述了人口增長的模式,以及人口的遷移知識。但最終,二者都回歸到現實中,強調了人口的各種問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2.2交通
交通是人文地理的重要部分,對于該部分內容,初中教材與高中教材中最為接近的便是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介紹以及選擇。此外,初中教材在世界地理的各地區及國家、中國區域中都提及交通線路的分布特征等問題,橫向的為區域地理的學習打下基礎。高中教材則在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基礎上,縱向的介紹了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等。
2.3農業與工業
農業與工業是人文地理最重要的兩個組成要素,高中教材中農業與工業各占一章內容。對于農業部分,高中教材從農業因素、地域再介紹到具體農業類型,初中教材則是在世界、中國范圍內介紹重要的農業類型,沒有上升到太多的理論,但對于農業類型,初中與高中教材所做的選擇大同小異。工業部分,高中教材從工業因素、地域、集聚與分散再到工業區,將工業部分的知識介紹的較為詳盡,初中階段則與農業一致,選取的相關國家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與高中有很深的聯系。
3 區域地理初高中教材內容比較及銜接分析
區域性是地理學的重要特性之一,對自然地理各要素的深入學習將最終落實到區域中,區域的劃分依據多種多樣,初中教材從范圍的角度,大致劃分為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世界范圍內又劃分為各個地區及國家,中國范圍內則劃分為四大區域。對于此點,高中地理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必修3的區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具體區域,比如西北荒漠地區、亞馬孫熱帶雨林地區,而且選取的區域中,發展與環境的矛盾尖銳。這是初中地理教材不具備的深入點。
3.1區域差異
對于區域差異,初中課標要求通過初中教材中不同區域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在不同區域的比較中,理解、深化該點,而高中教材則從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從不同區域、同區域的不同發展階段來逐一介紹區域與發展的關系。
3.2區域可持續發展
該部分知識高中教材通過四個案例來闡明,初中教材則穿插于世界、中國兩部分區域。
3.3環境與發展問題
對于環境與發展的問題,初高中地理教材都從世界范圍和中國范圍內各選取了一個區域,高中教材在中國范圍內選取了西北這一區域,闡述西北地區環境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措施。初中教材在中國范圍內選取了黃土高原地區,著重講述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包括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水土保持。世界范圍中,初高中地理教材都選取了南美洲的亞馬孫熱帶雨林地區,初中教材重點講述了雨林的開發和保護,高中教材則更為全面的闡述了雨林的分布、全球環境效應、脆弱性、開發和保護。
3.4流域開發問題
河流是自然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的重要因素,初中教材對于河流闡述較多的是中國地理中的長江和黃河,重點講述了長江、黃河的開發和治理,高中教材則在此基礎上,講述了世界范圍內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
3.5區域農業發展
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對中國自然環境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因此八年級下冊則從區域的角度出發介紹了中國四大區域,每個區域都詳細闡述了該區域的農業類型。高中地理則將重點放在了四大地理區域的東北地區,在初中地理的基礎上,闡明我國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農業類型、農業特點。
3.6礦產資源開發
礦產資源是工業發展的基本,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在區域上都選擇了中國范圍內的礦產資源進行介紹,初中教材中選擇了西北地區的塔里木盆地,介紹了該地的石油資源開發,高中教材則是選取了山西的煤炭資源,詳細介紹了開發條件、利用過程、以及保護措施等。
總之,初中的內容淺濕易懂,高中內容綜合復雜。所以,學生進入高中,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會顯得不太適應,銜接出現瓶頸,這就要求高中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初高中地理銜接內容,對初中的重點知識進行復習處理,對初中沒有接觸過的重點知識進行重難點突破,有的放矢,初高中銜接順暢,教學效果將更加明顯。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臨夏州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校本教材開發與應用個案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6]GHB0630)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甘肅省康樂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