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歡
當前新媒體以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便捷的交流方式越來越受大學生的歡迎,使其傳統的生活、交往、思維等方式受到極大的沖擊,較大程度的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本文根據新媒體的特點和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提出了新媒體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應用策略,以供參考。
1 新媒體的特點概述
新媒體指的是和傳統廣播、報刊、影視等不同的主要包括微博、博客、電子郵箱、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游戲等的一種新興的傳播方式,是通過數字、網絡、移動通信等技術,把相關信息服務提供給受眾的新興媒體。
和傳統的媒體相比較,新媒體具有虛擬性、交互性和開放性等的特征。虛擬性指每人都可以化名或匿名交流信息,導致信息層次不齊,難辨真假;交互性指受眾者可以自主選擇所需信息;開放性指新聞媒體不受時間、空間和資訊的限制,可以在所有人之間實現傳播。
2 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新媒體以其特有的特征成為大學生信息獲和交流的重要渠道,深刻影響著大學生點的價值觀,具體表現為:
2.1 拓寬了價值觀視域,但影響其判斷和選擇
新媒體的出現,使信息敘述方式和表現形式逐漸由傳統的單一形式向多角度、動態的形式多元轉變,使大學生的意識和視野更加開放和開闊,更加具有創新精神。但是大量的新媒體信息也容易使多元化的文化生態產生不同的價值觀沖突,對大學生價值觀的選擇和判斷造成影響,導致思想處于成長期的大學生思維發生混亂,使其心理越來越迷茫。
2.2 推動個體發展社會化,但影響其人際交往
比起傳統的交流,現在大學生更傾向于利用手機短信、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方式溝通。因為新媒體交互性和匿名性的特征,既使大學生可以放下各種顧慮,在網絡中盡情表達自我,使其社會交往能力得到提升,還可以使大學生通過和社會、他人有效的互動中,加深對社會的了解,從而獲得促進自身社會化的更有價值的知識和經驗。但是大學生過于依賴新媒體會使其和社會、他人直接接觸的機會減少,導致大學生人際關系逐漸冷漠,甚至表現出自我封閉的狀況。
2.3 培養了主體意識,但弱化了其道德意識
當前大學生獨生子女較多,他們自我表現意識較強,渴望獲得更多的認可和關注,而新媒體恰好為其個性張揚、魅力的展現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每個人在該平臺上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閃光點獲得他人的關注和尊重。這個平等開放的平臺使每位參與的學生都能培養起主體意識,為其養成民主平等、自立自強的價值觀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虛擬的舞臺也使大學生產生“沒人知道在網上你是誰”的思想,而過于放縱自我,大大弱化了內心的道德約束感。
3 新媒體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應用策略
3.1 健全完善新媒體制度
應該以相關責任約束新媒體信息來源,使負面信息從根源杜絕,并在校園內傳播促進大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正面信息;高校相關部門應該對新媒體加強監管,制定和構建規章制度及監督系統,使其網絡監督機制更加完善,對傳播不良信息的行為加大懲戒的力度,努力營造和諧健康的媒體環境;另外還應建立宣傳校園的網站,對校園網加強監管,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弘揚。
3.2 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念
高校價值觀教育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目標,對新媒體的優勢進行充分的利用,在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滲透價值觀教育,使價值觀教育的廣度和力度不斷增強。首先高校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教育為核心,利用新媒體渠道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使學生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真正內涵。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使其及時分辨并自覺抵制不良網絡信息,并使大學生認知能力不斷得到提升,指導其透過表象認清網絡言論和事件的本質并遠離;另外應該利用各種新媒體途徑,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榮辱觀,使新媒體在健康的環境中成為主流價值觀得以宣傳的主要陣地,向學生傳遞促進全面發展的正面信息。
3.3 培養大學生認知能力
新媒體的出現使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挫敗感與空虛感得到了填補,以其獨特的包容性為大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寄托和宣泄感情的方式,因此有的大學生為了擺脫現實困擾,容易沉迷虛擬的網絡世界無法自拔,所以高校的價值觀教育應該使學生認清虛擬的網絡世界并不能真正解決現實問題,還會使其離現實世界越來越遠,使其人際交往能力受到影響,引導大學生對新媒體持理性的態度,自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其認知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另外還應培養大學生自律意識,使其能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擾。
3.4 指導大學生科學使用
因為大學生仍然處于價值觀的初步形成時期,對新媒體信息的判斷力和警覺性不夠,使一些消極信息趁虛而入影響和干擾其價值觀的形成。所以高校在進行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對新媒體的重要性引起重視,指導大學生如何利用新媒體抵御病毒信息的入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主選擇有價值的信息,對新媒體資源進行合理的運用,自覺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提升自我。
總之,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高校應該新媒體的作用引起充分的重視,通過各種措施為大學生創建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其在正確的價值觀思想教育下得到全面的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