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
摘要:保育仔豬是生長育肥豬的基礎,影響了后期的生長發育和育肥效果。保育豬的斷奶日齡與斷奶后的飼養管理要求有著密切的關系,養殖好保育豬的關鍵是要根據其斷奶日齡,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提高舒適的養殖環境,避免疾病的發生,確保保育仔豬的健康。
關鍵詞:保育仔豬;斷奶;飼料;營養;環境;健康;應激;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2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5-0022-01
保育仔豬是指18~35日齡斷奶的仔豬,其中18日齡斷奶的仔豬屬于超早期斷奶的仔豬,對環境、管理及營養的要求非常嚴格,飼養管理的難度較大,而35日齡以后斷奶的仔豬適應能力及抗逆性較強,對飼養管理的要求相對寬松一些。
1 合理飼喂
對保育仔豬進行合理的飼喂,保證營養供應充足,使保育仔豬有一個良好的營養水平。要根據保育仔豬消化系統的發育特點及對營養的需要科學合理的提供飼料。保育仔豬消化系統的發育還不完善,生理變化較快,對飼料的營養及原料的組成都表現的極為敏感,因此在選擇保育料時一方面要注意飼料的營養充足、全面、配比合理,另一方面還要注意飼料要易于消化,以適應保育仔豬消化道的變化,促進仔豬快速的生長發育,同時避免營養性腹瀉的發生。在飼喂時大多數的豬場都采用在斷奶后繼續飼喂教槽料,然后過渡為仔豬混合料,這種飼喂方法雖然沒有問題,但是實際上,教槽料實際的營養成分并不能滿足保育仔豬的營養需求,對于早期斷奶的仔豬來說,不建議作為斷奶過渡料來使用。目前,根據實際的飼喂效果來看,在整個保育期,至少要有四種不同飼料才能在保證仔豬營養需求的同時,還可以更加的經濟合理,即教槽料、混合過渡料、早期保育料和后期保育料,使用這四種飼料,經過四個階段的飼喂后,在實際的飼喂過程中根據仔豬的實際情況掌握好飼喂量,即可保證保育仔豬有一個良好的營養水平。保育仔豬飼喂量的確定需要養殖人員充分了解全豬的采食需求,按照保育料的消化難易程度,以少量多次的方式提供,保持仔豬八、九成飽即可,使仔豬保持一定的饑餓感,保持旺盛的食欲,以促進保育豬多運動,并且保證吃到的飼料全部是新鮮的。
2 環境管理
保育仔豬雖然對環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是適應力仍然較差,不良的養殖環境會影響到保育仔豬的采食能力和健康水平,因此需要給其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目前保育豬舍一般為自然開放式的或者是密封人工控制式的環境,不同的養殖環境,會對保育仔豬的營養需求和飼養管理要求產生較大的影響,無論是哪種豬舍環境的管理都要注意,首先要控制好舍內的環境,保育豬雖然對環境溫度的要求沒有哺乳仔豬高,但是溫度也不宜過低,否則會引起腹瀉、感冒等,控制好保育舍的溫度,晝夜溫差不宜太大,尤其是在冬春季節,保育舍宜采用高床式飼養,這樣可以讓保育豬與地面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腹部受涼,同時還便于清理糞便。做好豬舍的通風換氣工作,對于自然通風排氣量不足的豬舍,需要安裝強制通風裝置,可以起到控制溫度、濕度,降低有害氣體濃度的作用。要注意在冬季通風要避免賊風的進入,也要避免冷風直吹豬體,在通風時還要兼溫度,解決好通風與保溫之間的矛盾。保持保育舍的環境衛生,每天都要及時的清理糞尿,定期的消毒,避免衛生條件過差,引起舍內病原菌大量的滋生與繁殖,減少保育仔豬感染疾病的幾率。
3 確保健康
健康度差的豬群生產成本等要比健康豬群高的多,尤其是過敏度較高的保育豬群。健康水平低的保育豬群在保育結束后進人生長育肥階段的死淘率也偏高,因此要想養好保育仔豬,確保健康是關鍵。為了確保保育仔豬的健康,從仔豬剛出生就要加強護理,給仔豬及時吃上充足的初乳可使仔豬獲得被動免疫,從而對仔豬在整個保育階段的健康生長都有所保障。要加強日常的營養,進行科學的管理,精心的飼喂,可在日糧中加入保健類藥物,增強保育豬的體質,提高保育豬的適應能力。做好疾病的預防工作,保持豬舍的環境衛生,做好消毒工作。為了保證保育仔豬的健康,提高豬群的免疫力,需要做好免疫接種的工作。根據本場的免疫程序接種疫苗,對于保育仔豬來說要避免頻繁接種,以免產生應激,帶來嚴重的后果。
4 減少應激
保育仔豬在斷奶后,經歷了環境的變化、營養來源的改變等,這些都會使其產生應激反應,并且保育仔豬的抵抗力較差,在受到應激后更易感染疾病。如果此時飼養管理不當,則會嚴重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因此在保育階段,減少或者避免仔豬發生應激反應是重點工作之一。給仔豬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避免惡劣天氣對仔豬的影響,保持豬舍良好的通風和地面清潔干燥。對剛斷奶的仔豬要精心的飼養,飼料的改變要逐漸的進行,以免產生換料應激。飼養人員與技術人員要多與豬群接觸,飼喂時要定時、定量的給料,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讓豬群保持安穩、舒適。因在保育期,需要進行多次免疫接種,這會引起保育豬強烈的應激,因此在免疫接種時避免操作不當,可在接種前給仔豬適量飼喂一些抗應激類藥物,以緩解應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