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10個交易日,市場就走進了2019年。
在眺望新年市場走向之際,原本在2018年屬于少數實現上漲的醫藥板塊,卻突然來了一場“踩踏行情”。
醫藥股大跌的直接原因是新出爐的“4+7”城市帶量采購醫改政策,市場預期醫藥行業即將全面洗牌,因此出現板塊整體市值的大縮水,龍頭的迅速分化。放眼望去,部分仿制藥企開始“生命倒計時”,“帶病”藥企風雨飄搖,唯有創新藥和部分中藥成了“鏗鏘玫瑰”。
創新藥本身就是政策紅利的受益者,考慮新藥研發高投入、高風險、耗時長等因素,創新藥理應得到更多。從國際老牌藥企來看,創新藥企會創造長期和持續的回報已是不爭事實。基于此,創新藥是未來A股醫藥行業最重要的投資主題。
可是“帶量采購”政策帶來的醫藥股“踩踏”行情,幾乎可以用“恐慌”一詞來形容。從政策頒布至本周五的7個交易日,A股的生物醫藥板塊下跌8.6%,同期不少個股下跌幅度超過25%。可以說,這種恐慌完全是情緒所致,因為當前市場弱勢,任何負面信息都容易被放大,即一個可以導致估值下殺10%的利空,受情緒影響可能還會再跌去10%。
醫藥行業的反應,只是市場脆弱性的再次體現。其實每個行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不排除醫藥股“踩踏行情”會在醫藥行業以外出現。當然,這并不是什么壞事,在市場估值水平已經跌無可跌的情況下,任何非理性下跌其實都是在創造不錯的投資機會,尤其是那些風險閥不斷減壓的藍籌股。
本刊編輯部
2018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