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林
摘要:紫花苜蓿營養豐富、產量高、品質好,有著“牧草之王”的美稱,但是如果紫花苜蓿發生病害后,會使其產量和質量都大幅度的下降,嚴重時還會導致整塊種植地發生絕產,因此需要了解紫花苜蓿常見病害,并采取綜合性的防治措施,現進行簡單的介紹。
關鍵詞:紫花苜蓿;病害;牧草;產量;質量;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5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5-0047-01
1 主要病害介紹
苜蓿黃萎病。該病是對苜蓿進行重點檢疫的種傳病害之一,是一種具有毀滅性的病害,雖然目前在我國還沒有發現,但是在種植苜蓿時也需要對該病害的發病特點進行充分的了解,以便于及時有效的防治。該病害發生時病株會變得發育遲緩,植株變矮、變黃;葉尖出現“V”形黃斑,葉片卷曲變成粉紅色,莖桿在葉片死后仍然可以保持綠色,但是莖桿的內部的維管束組織卻變成淡褐色,甚至為暗褐色。
苜蓿根腐病。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種毀滅性病害之一,產生的主要病害為霉根腐病和疫霉根腐病。該病發生時,病株的主根會發生腐爛,根部最初發病時為淺黃色,隨著病情的加重,逐漸的變深,并且邊緣為淺黃色,然后腐爛部位逐漸發展到根冠部,此時植株停止生長,葉片變黃脫落,最后整個植株變黃、死亡。
苜蓿霜霉病。該病是在冷涼潮濕條件下的流行病,會導致苜蓿的產草量和種子的產量發生大幅度的下降,最后影響苜蓿的壽命,從而使種植經濟效益降低。當苜蓿發生該病害時,葉片會發生背向卷曲,然后在葉片上會出現邊緣不清的淺黃色、不規則病斑,嚴重時病葉會發生壞死腐爛。病株節間會縮短、退綠,要比其他健康植株短,因此病株整體發生萎縮,不能開花結實,病害嚴重時還會發生植株壞死腐爛。
苜蓿褐斑病。該病主要為葉部病害,發病時葉片會由下至上發生大量的脫落,從而影響產草量。病株的葉片上會出現1~3 mm的圓形褐色病斑,病斑的邊緣為齒狀,病斑最后會擴大匯合在一起。發病后期,病斑的中央有淺褐色突起,嚴重時全株會出現病斑。病株較健康植株衰弱、矮小。
苜蓿白粉病。該病是苜蓿的常見病,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的氣候條件下發病較為嚴重,并且患該病的苜蓿不宜飼喂畜禽,這是由于該病會使苜蓿帶有毒性,導致家畜的采食、消化以及健康受到影響。該病發生時會在葉、莖、莢果、花柄等部位出現霉層,在發病初期為蜘蛛絲狀小圓斑,后來擴大增厚并呈白粉狀,霉層內有大量黃、橙、褐色小點。
苜蓿銹病。該病也是苜蓿常見病,會對苜蓿的產量和質量造成較大的影響,并且病株會帶有毒素,會引起家畜慢性中毒。苜蓿發病后地上部分的植株都會染此病,但是以葉片的發病最為嚴重,病株的葉片出現小的近圓形的綠皰斑,最初為灰綠色,最后綠皰琉發生破裂,露出粉末狀的孢子堆。病葉會發生皺縮提前脫落。
2 綜合性防治措施
要想提高苜蓿種植的產量和質量,做好主要病害的防治丁作非常重要,對于病害要采取綜合性的防治措施。目前在苜蓿病害的綜合防治體系中,藥物的使用十分有限,并且苜蓿作為家畜的飼料,如果大量的使用農藥,會影響到飼用價值,因此對于苜蓿病害的防治要更加注重“防”,并且更加的依賴于農牧措施,包括在整地、播種、田間管理、利用以及收獲等環節中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
利用高抗病品種。抗病品種的利用是目前防治苜蓿以及其他牧草病害的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措施之一,不同苜蓿品種對各種病害的抗性差異較大,因此在種植苜蓿時選擇品種時,除了要選擇產量高、品質好、適宜當地種植條件的品種外,還要考慮到該品種的抗病性,選擇高抗病品種對于大面積的防治某些病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合理種植。苜蓿種植不宜連作,最好選擇未種植過苜蓿的地塊或者即使以前種植苜蓿,但是已經倒茬2年以上的地塊,這樣可以有效預防苜蓿病害的防治。在種植時可將不同品種的牧草進行混播種,尤其是可將豆科與禾本科牧草混播,利用這種方法播種,不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牧草的產量,還可以改善群落結構的穩定性。利用可以將苜蓿與無芒雀麥混播,可以顯著降低苜蓿褐斑病的發病率,與多年生黑麥草混播,不但可以抵抗病害,還可以增加產量。
使用殺菌劑拌種。在播種前對苜蓿種子進行殺菌劑拌種是提高苜蓿種子發芽出苗率以及防治病蟲害的主要措施。有研究表明我國大部分地區苜蓿種樣帶菌率較高,并且有20多種種子帶有真菌,會降低種子的發芽率,影響幼苗的生長,因此在播種時用殺菌劑拌種可以有效的將真菌殺死。
加強田間管理。合理的施肥足以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補償植株因病害而損失養分,并要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另外,當土壤中的肥力較低時也易引起病害發生,如土壤中的硫含量較低時,會使苜蓿根腐病加重;通過施加鉀肥可以降低苜蓿根病的發病率。合理灌溉,土壤濕度度、空氣潮濕是苜蓿發生某此病害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合理的灌溉,并在雨水較多的季節做好排水_丁作。當發現病害在田間流行時要及時的刈割,并且可以減少菌源,以免下茬草染病。苜蓿在春季返情后,如果發現病株要及時的鏟除,以免侵染其他健康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