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
每逢資本市場出現極端行情時,總有人希望通過總結一些規律,或者通過所謂的“魔咒”、“怪圈”來解釋市場的表現。那在剩余不足15個交易日的2018年,我們該如何總結和看待今年資本市場的種種表現,對2019年我們又該如何展望,希望通過本文與投資者分享一些個人的理解和看法。
對于即將過去的2018年,筆者想用一個詞來總結:艱難。這在筆者過去的職業生涯中也是極少見的。從我們公司的投資策略和結果上看也是這樣,今年二季度開始,我們的倉位基本沒有超過30%,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待。
今年1月份,春季躁動,去年“漂亮50”的單邊牛市行情,讓大家對于春季躁動抱有期許。2月初,指數的快速回調給很多人敲響了警鐘。當時市場的解讀還是聚焦于美股暴跌的傳導,但我們事后來看,市場明顯低估了“去杠桿”對宏觀經濟帶來的影響,反映到宏觀經濟基本面,我們觀測社零數據從去年12月降到個位數,PMI指數今年2月份滑落至50.3,M2和新增貸款都有明顯的下降,這些數據在整個2018年幾乎全部處于下降的趨勢中,隨著市場的回調,從年初開始,股票質押風險開始陸續爆出,市場各類風險頻出。
與此同時,3月起中美貿易摩擦開始全面升級,期間經歷了喊話、談判、升級、談判等,直到現在,從G20高層會晤到“華為事件”,貿易摩擦仍在反復中。
所以,如果對2018年做一個總結,筆者想從兩個方面分析,一個是外部因素,美國進入“縮表周期”,對新興市場國家(包括中國)的匯率都會有比較直接的影響,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的貨幣政策也會受到一定的牽制。美國主動發起的“貿易戰”,嚴重影響了國內資本市場的風險偏好。第二個是內部因素,中國經濟在快速增長了近40年后,積壓了不少問題,出現調整是正常現象。在這個大背景下,經濟增長的降速就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資本市場的調整也是情理之中了,疊加一些打擊風險偏好的“黑天鵝事件”,導致今年股市跌跌不休。
那么站在當前這個時點上,我們又該如何理解當前以及2019年的A股市場呢?
首先,我們要看到如“去杠桿”到“穩杠桿”,從“三駕馬車”失速到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增長,繼續擴大減稅降費這些宏觀微觀上的變化,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經歷持續下滑后,經濟有望在2019年見底。其次,從股票市場本身來看,從股票質押風險到紓困基金,從上市公司違規罰酒三杯到強制退市,從獨角獸回歸到即將推出的科創板,我們看到了資本市場在制度層面的不斷優化,也看到了在發現問題時的修訂改正。
再次,從增量資金上看,隨著A股“入摩、入富”,加上陸港兩地互聯互通機制的成功運行,今年“北上資金”的凈流入量將會有創記錄的3000億左右,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目前A股具備非常高的投資價值。除了這些外部資金,2019年我們還要觀察另外一個潛在的增量資金來源,銀行理財子公司。截止最新,已有20多家銀行公告擬設立理財子公司,30余萬億的理財產品規模,以及潛在、新增的居民理財需求,在打破剛兌的要求下,股票作為大類資產配置的重要一環,部分理財資金投資股票市場也是必然的選擇。
最后,估值方面,在經濟增速沒有企穩之前,很難說已經到了絕對的估值底部。但是,我們無論橫向、縱向比較,當前的估值水平已經接近歷史極值,我們看到一大批企業的估值已經到了合理水平甚至是超跌。所以,現階段我認為大幅殺跌的概率已經極低。
投資機會方面,消費和成長是我們重點研究和看好的方向:我們會重點關注政策支持確定性強的行業,諸如特高壓、風電、新能源車;估值合理的必選消費品和新興消費品,如食品飲料、日用品;供給結構好、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的傳統行業,比如金融、航空;以5G、芯片為首的高科技技術行業,2019年5G相關上下游的投資機會也是我們明年的重點研究方向。
總結來看,對2019年的市場,我們的整體判斷是謹慎樂觀。股票市場的轉向從來不會一蹴而就,在市場磨底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證的是活下來,保持一定的耐心,多看少動,有耐心的投資者一定會得到市場的獎勵。
(本文作者系志開投資董事長、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