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鐵
最近,一系列非常規救市組合拳出手,主基調是紓困和治市雙管齊下,滬綜指未能應聲暴漲,近期重回震蕩尋底格局。中長期來看,政策托底意圖是拆解金融風險,而非夯實股市泡沫,更不是重回2015年的所謂“國家牛市”泡沫。
在始于10月19日的本輪反彈行情中,大盤股和小盤股板塊指數冰火兩重天。截至11月29日,大盤股指數僅比10月19日最低位漲1.7%,市盈率為10倍。小盤股指數則大漲25%,市盈率高達83.5倍。
上漲25%!這意味著小盤股指數在技術上已進入牛市。究其根源,一是過度超跌帶來的“死貓跳”行情。和歷史高位相比,該指數最大跌幅達71.7%。二是拯救民企政策緩解了績差股仙股化憂慮。三是證券監管松綁延伸至再融資、回購、市場交易行為等領域,一度坐壁上觀的游資卷土重來。最為關鍵的因素是,當下仍是存量市場,熱炒小盤股+超跌概念更符合游資的短炒策略,通過高換手率和高振幅,實現割韭菜收益最大化操作迅捷化。
至于大盤股緣何原地徘徊,則是“內憂外患”所致。無論是宏觀經濟增速還是企業盈利預期,都在轉差。多數機構預測明年中國經濟增速在6.3%—6.5%,較今年有所放緩。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6%,增速為今年3月以來最低。類似數據使得藍籌權重股上漲乏力,上證50指數四季度下跌約8%,大型機構資金仍在離場。
更大的“外患”在于美股大概率進入熊市,或令A股雪上加霜。據德銀統計,截至2018年11月中旬,華爾街所有資產類別表現是近100年來最差的一年,超過90%以上資產類別出現負收益。本周,美股牛市龍頭指標納指的50日均線近3年來首次跌穿200日均線,形成死亡交叉,是短期動能快速惡化的信號。
垃圾股炒作死灰復燃,小盤股指數暴漲,制度熊市有所緩解。創投、券商和虧損股等熱門板塊上漲,從本質上是去殼化監管政策暫時性回擺所致。
績差題材股炒作曾是A股散戶市的標志之一,全流通和注冊制則是其終結者。2007年10月16日出現6124點是A股全流通牛市的巔峰。當日,滬市A股流通市值僅為6.09萬億元,不到總市值23萬億的三成。滬市當日估值為71.44倍,單日換手率達3%,這歸因于流動性溢價,亦為散戶市紅利。截至今年11月29日,滬市A股流通市值達23.7萬億元,占滬市總市值的七成以上;當日11.4倍的市盈率和0.44%的換手率,預示散戶市特征萎縮,游資炒作僅能支撐短期和局部行情。
明顯的例證是,滬市和創業板的單日成交額,均已回到10月19日行情啟動前的低迷狀態。最近4個交易日里,深滬融資余額連續遞減,單日余額為年內極低水平。顯然,政策利好未能吸引場外資金加盟,場內資金亦在逢高減持。
本周港強滬弱的格局,或許是A股救市效應失靈的縮影。所謂的政策底短期或難成市場鐵底。
目前,深證綜指年內暴跌逾三成,熊市陰霾難在短期內遠離。歷史經驗顯示,終結大級別深度熊市,需要宏觀面、資金面和技術面逆轉的共振效應,以及一個自我驗證和強化的新概念神話。終結2001—2005年的熊市是全流通紅利、終結2007—2008年熊市的是國家振興計劃,終結2009至2014年熊市的是國家牛市預期。
類似跨年度概念至今未現蹤影。就連時下最紅的利創板概念炒作,亦隱藏著巨大的風險。科創板注冊制試點改革不僅分流主板題材股的炒作資金,更可能沖淡創業板的稀缺性,使得A股長期估值中樞下移。
作為目前市場最大的利空,一些民企上市公司出現紓困式減持,無疑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套利行為。11月以來,A股上市公司共發出363份重要股東減持公告,較上月數量幾乎翻倍。
博天環境一邊接受地方政策的巨額紓困基金,一邊推出清倉式減持計劃,類似現象是部分民企長期持股信心動搖的縮影。因監管層干預,博天環境大股東無奈承諾半年內不減持,但更多的大小非仍在借市場“升機”離場。
統計顯示,11月12日至16日創業板指強勢沖高,全周累計上漲6.06%,A股市場累計凈減持19.22億元。按下葫蘆浮起瓢,預示著多數股票估值仍未到長期可持續水平。盲目動用財政資金救市,無疑是為大小非的高位套現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