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靈
拼多多自從上市以后,假冒偽劣產品、低端的代名詞,可謂是爭議不斷。但在輿論的重重壓力下,拼多多這幾個季度則用業績完美地詮釋了什么叫做“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其三季報更是引人注目,總收入人民幣33.724億元,同比增長697%;截至9月30日,過去一年實現GMV人民幣3448億元,同比增長386%。
網絡上一直有一個大家熱議的話題,就是拼多多究竟為什么能在已經被阿里、京東占據的電商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其實,盡管淘寶和京東都有先發優勢,但淘寶和京東的消費者消費次數還是偏低頻的。而拼多多則是從食品農產品切入,主打的是高頻需求。而事實證明,拼多多這種高頻打擊低頻的做法是特別有效的。根據2018年Q3研究報告數據和財報顯示,拼多多的日均啟動次數已經超過了淘寶和京東,其年度活躍買家數為3.855 億,較去年同期增長144%。對比京東年度活躍用戶數為3.05億,比上個季度少了860萬,這也是京東自成立以來年度活躍用戶數首次下滑。而拼多多用戶快速增長的背后,是一二線城市用戶增長明顯,占比接近50%,現在不止“五環外”人群是拼多多的用戶了,而是越來越多的用戶需求被滿足。
很多人認為拼多多的成功在于拼團,產品賣的便宜,盡管他們說的都是對的,但其最核心的是它商品背后的C2M的商業模式,這是互聯網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也是是投資者最應該關注的點。從供應者的角度講,C2M的模式讓供應商有計劃的大批量生產,降低相應的固定成本尤其是有利于水果農產品,因為其過期了就沒人要了。而對于消費者來說,這種方式可以盡可能的減少兩邊的信息不對稱,花盡可能少的錢,買到好的東西。供應者和消費者之間通過平臺和快捷的物流進行連接,平臺通過算法把商品推送給有需求的人,實現最大的規模經濟效應。就像信息通過算法推送給用戶的,就是今日頭條。如果信息改成商品,然后用算法去推送給客戶,達到信息、商品找人的效果(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拼多多沒有購物車),即把海量流量集中到有限商品里(它的商品遠遠沒有天貓淘寶多),有了規模之后再反過來計劃生產供應,從而極大降低成本。而且其通過這種看似行不通的方式,吸引了巨大的流量,實現了在互聯網下半場流量劇增。這就是拼多多在做的事情。
從長遠的角度看,公司要想存活下來并且穩定增長,一定要給社會創造持續價值。關于價值創造,拼多多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今年的賣蒜。根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數據,今年的大蒜批發價格同比下跌近60%,蒜價降至5年來最低。而拼多多聯合新農人商家以高于市場價0.15元/斤,收購大蒜主產區河南中牟縣546家貧困戶的2000多畝大蒜,上線當天賣掉33萬斤,僅溢價收購一項為貧困戶增收100多萬元。而拼多多上的大蒜價格為5斤9.6元,大約是為普通超市的四分之一。新農人還主動拆解了一斤大蒜的成本結構:種植成本0.69元、快遞成本0.7元、包材成本0.16元,折算后利潤約為0.37元/斤。這樣大規模“拼”的模式,在傳統農業模式里是想都不敢想的。
中期來看,拼多多只要能在供應鏈升級、精準推薦上能快速成長,它的活躍用戶數量還會呈上升趨勢,如果它還能加強其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的力度,建立起拼多多好品牌、高性價比的印象,就可以讓其用戶的復購率和年度支出站上一個新臺階,不斷吸引更多優質商家入駐,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才能使得拼多多的市值站上新的臺階。據悉,其管理層已經在不斷落實戰略,在對的方向上做對的事,為了提高客戶體驗而不斷改進,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們一定能看見拼多多C2M模式帶來的巨大效率,從而推動市值的進一步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