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桔

12月7日,長城基金公告稱,經過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公司旗下偏債混基長城新視野將終止運作,當日進入清算程序,且公司旗下7只債基在11月出現虧損;然而,暫時沒有清盤危機的公募產品也度日艱難,以權益類產品為例,公司現任投資總監楊建華的代表作長城品牌優選,去年全年的凈值增長率為35.77%,但截至12月13日收盤,該基金今年以來的凈值增長率僅為-26.91%。
對此,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知名基金分析師王驊分析,長城基金共有43只基金而僅有17位基金經理,高管和基金經理隊伍也很不穩定;從基金經理分布來看,不少管理權益類產品的基金經理同時也管理偏債型甚至純債型的基金。可能也正是由于人員的原因,長城基金對用人較少的固收類產品更為重視。而權益人才的流失也對基金業績產生了較大影響,同樣導致了權益規模的下滑。
總部位于深圳的長城基金成立于2001年,今年三季度末的資產規模僅為672億,在內地公募基金公司的規模排名中僅列在第43位;同年成立且總部同樣位于深圳的融通基金,資產規模為755億,排名第38位。此外,相比起1998年成立的南方博時等深圳龍頭基金公司,長城基金與其已不在一個數量等級。
長城基金現任投資總監楊建華掌管多只基金產品,其中管理長城品牌優選超過10年,而且這只產品的業績排名相比去年可謂是天壤之別。
Wind顯示,2017年,長城品牌優選創造了近年來最好的同類年度排名,其憑借全年35.77%的凈值增長率排在了506只同類基金的第33位;但是時過境遷,2018年市場環境驟變,長城品牌優選的業績也迅速變臉,截至12月13日收盤,其在納入排名的同類575只基金中僅列在第481位。
從重倉股來看,去年四季報時,五糧液、瀘州老窖、格力電器占據了重倉股的前三位;而從今年的二季報來分析,基金經理疑似當季建倉或加倉消費白馬藍籌,貴州茅臺、洋河股份、美的集團等消費白馬藍籌皆出現在十大重倉之列;而到三季度,白酒股大有一統江湖之勢,前五大重倉股皆為白酒股。
有趣的是,在三季報的總結中, 基金經理卻表示業績不佳是由于持倉的地產、家電、醫藥股凈值表現較差,整體凈值表現略弱于業績比較基準。但季報顯示,該報告期基金份額凈值增長率為-12.51%,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0.83%。
此外,楊建華業績受挫的另一大可能原因是對醫藥股的加減倉“不合時宜”。從季報來看,去年四季度時復星醫藥和華東醫藥就在十大重倉之列了,分列第4和第5位;但是今年一季報中,兩只股票的重倉位次出現了延后;而到了二季報,復星醫藥退出了前十之列,華東醫藥則排在了十大重倉股的第9位;三季報中,基金持有華東醫藥則減少了100萬股。雖然三季度的“減倉”操作看似準確,但是如果上半年延續去年四季度末時的重倉醫藥股思路,則基金經理在醫藥板塊的操作才可謂“精準”;況且,楊建華把空出的醫藥倉位讓位給了消費藍籌。
《紅周刊》記者注意到,差強人意的業績也使長城品牌優選莫名尷尬。從半年報的數據來看,基金彼時的凈利潤僅約-2.26億元,而收取的基金管理費卻達約2868萬元。
長城品牌優選實際還不是公司權益產品中的墊底者,截至12月13日收盤,另有兩只權益類基金年內凈值增長率下跌近30%,其中一只是由趙波、趙鳳飛聯袂掌舵的長城改革紅利。
但與品牌優選2017年輝煌燦爛不同,自2015年年中成立以來,該基金每年的年度凈值增長率均為負值,且在同類排名中位次不佳。同時,與品牌優選實現規模增長的正向效應不同,自募集成立以來,改革紅利的規模縮水幅度驚人:數據顯示,改革紅利募集成立時的規模約為16.2億,但三季度末的規模僅剩4.11億,規模的縮水幅度約為75%。
“消費為盾,成長為矛。”這是改革紅利的基金經理在今年的季報中不止一次強調的投資觀點,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似乎今年的投資中矛不尖、盾不利。最新的季報總結中,基金經理強調:“改革紅利基金延續了前期的操作思路,重點配置了新興行業,對于優質的成長股依然繼續持有,保持了對信息安全、自主可控、半導體、5G、云計算、PCB、大數據等高景氣細分行業優秀公司的大比例配置。”從二季度到三季度,基金經理所保留的重倉股僅有中科曙光和啟明星辰兩只。
在統計其最新重倉股時,《紅周刊》記者發現,由于重倉股多出自于新興行業,其基本為小票,流通盤大多在兩個億左右;而結合此前市場泥沙俱下的行情來分析,這類股票的防御屬性相對大盤藍籌較弱,因此也在某種程度上拖累了基金的凈值表現。而令人玩味的是,以三季報的重倉股為例,當季的十大重倉基本都可以歸入到矛的行列,而缺失“盾牌”的呵護。
愛方財富總經理莊正還指出,從持股來看,該基金換手率較高,比如今年上半年的持股換手高達4.78倍,所以它的歷史業績并不能歸咎于目前的持倉。但就從其目前重倉股來看,該基金比較偏好成長類投資,譬如上半年的全部持股平均市凈率高達8.05倍,市盈率116.85倍,但今年以來雙高股票大幅下跌。
而從基金近幾個季度以來股票倉位的變化,我們似乎能明白基金經理的心路歷程。去年四季度時,基金的股票倉位尚在83%的高位;今年一季度末,股票倉位下調到了68.88%;而二季度末,則進一步下調到了58.06%;但是三季度末,基金經理卻將股票倉位加至68.15%。結合當季重倉股多調為進攻型小票來看,或許某種程度上是基金經理認為可以吹響市場的沖鋒號角了!
綜合來看,如果說楊建華在2017年曇花一現的話,站在權益類基金的角度,在目前的基金經理團隊中,似乎也無人能承擔扛起公司大旗的重任。而相比固收團隊,公司在基金經理層面的“股債蹺蹺板”似乎愈發明顯。
記者注意到,實際上該基金公司專注于權益投資的基金經理并不多。具體來看,不僅投資總監管理多種類型的產品,另一被公司委以重任的基金經理馬強也同時管理著混基、債基、保本三類產品,公司最新遭遇清盤的長城新視野基金恰好就是由馬強的掌舵。“馬強管理的混合基金幾乎沒持有任何股票,而是選擇重倉債券,而且其選擇的大多都是國開債等信用較高、風險較低的債券品種。”賈志如是評價全能型選手馬強。
同時,Wind表明,剔除掉類似馬強、楊建華這類還任職于其余類型基金基金經理的例子,專注于權益投資的基金經理只包括趙波、趙鳳飛、龍宇飛、張捷、譚小兵、何以廣等幾人,而今年沒有較為突出的業績涌現。
綜合《紅周刊》記者的采訪,實際上長城基金似乎對任職三年有余的何以廣更抱有期待。一個明顯的佐證是,長城基金今年所發產品不多,權益類產品更是僅發行成立了一只:6月8日,長城智能產業靈活配置發行成立,而基金經理正是何以廣。
不過,該基金的發行募集份額并不到10億,而且何以廣目前所管理的基金產品總共4只,其中僅有長城安心回報一只的規模突破了10億,而長城中小盤成長的規模則不到2億。
而從基金經理的持倉特點來看,王驊分析,何以廣管理的基金雖然名稱不盡相同,但其選股邏輯和持倉是比較相似的。但問題在于,何以廣似乎對最早管理的長城中小盤成長格外青睞,其他基金的管理上感覺沒有對長城中小盤那般上心,例如長城久富在季報中展現出和長城中小盤相似的持股特征,但是回撤控制明顯不如后者,長城安心回報的基準是2倍的定存利率,實際上卻長期配置了大量股票。然而尷尬的是,長城中小盤成長是其現今擔綱的產品中規模最低的一只。
此外,或許由于人手短缺,今年公司對新人格外委以重任,甚至有新人今年一口氣出任了3只權益產品的掌門人,此君就是在長城研究員崗位上摸爬滾打多年的張捷。但其管轄的3只產品的最新任職回報均為負數。
綜上所述,亦如深陷泥潭的其他公募權益產品,長城基金也在2018年遭遇了權益類產品的業績大滑坡,不過,逆轉頹勢也很簡單:公司需要一只產品突圍,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然而審視公司現有的基金經理和權益產品,具備這種黑馬潛質的產品目前還很模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