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明
近兩年,隨著國內經濟增長的明顯放緩,與宏觀經濟周期波動有較強相關性的汽車行業發展也隨之大幅放緩,需求降低。作為汽車整車配套產業,汽車座椅零部件制造行業也受到較為明顯拖累,這其中就包括了已遞交上市申請報告的生產汽車座椅骨架總成等零部件的上海沿浦金屬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沿浦股份”)。
就其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沿浦股份不僅在報告期內(2015年至2018年1~6月)營收和利潤增速均出現明顯放緩跡象,且其披露的產銷以及庫存數據的合理性,也是值得仔細推敲的。
招股書披露,沿浦股份的主要收入來自汽車座椅骨架總成、沖壓件、注塑件的銷售收入和其他收入。一般情況下,產品的銷售收入和產量、銷量情況是相互匹配的,由此形成合理的勾稽關系。但是,若仔細分析沿浦股份披露的信息,結果卻并非如此。
2017年,沿浦股份汽車座椅骨架總成產品的產量為1145200輛份,銷量為1330609輛份(如表1),產銷對比可知這年產量不但全都銷出,而且還消化了一部分上年的庫存,使得庫存數量減少了185409輛份。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汽車座椅骨架總成產品2017年單位成本為每輛份335.04元,據此計算,這年減少的庫存金額大約是6211.94萬元。
同期,沿浦股份的另一種重要產品沖壓件2017年的產量比銷量多出89.89萬件,由當年單位成本每件2.42元計算,未銷售完的沖壓件產品將使得庫存商品增加217.53萬元。
綜合汽車座椅骨架總成和沖壓件的庫存增加金額,可發現僅這兩種產品就使得沿浦股份2017年年末庫存商品的價值減少了5994.41萬元。
不過,根據招股書披露的庫存信息,沿浦股份2017年年末存貨中有庫存商品3509.61萬元和發出商品2058.85萬元,合計有5568.46萬元,這個金額跟上一年年末的相同項目合計金額相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加了372.76萬元。如果這些數據都沒有錯,那就意味著沿浦股份其他非主要產品的庫存應該出現大幅增加,增加金額達6367.17萬元才合理。
在沿浦股份主要產品中,注塑件2017年全年銷售在1379.95萬元,以當年銷量1363.40萬件測算,每件產品價格在1元左右。招股書中,沿浦股份只披露了注塑件產品的產銷情況,而沒有該產品成本的信息,但如果以2017年注塑件產品的產量1369.53萬件比銷量1363.40萬件只多出6.13萬件,以及每件1元售價來看,剩余產品的價值對庫存的影響是相當有限的。
那么,剩余產品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呢?《紅周刊》記者將這年主營業務成本67117.28萬元剔除座椅骨架總成和沖壓件兩種產品的成本之后,得知注塑件和其他產品的主營業務成本大約是1968.97萬元。
假如1968.97萬元都是注塑件的2017年主營成本,對比其同期銷量1363.40萬件,可知每件產品的成本大概是1.44元,由此,剩余的6.13萬件產品使得庫存僅增加8.85萬元,與理論上將增加6367.17萬元規模的庫存值相差甚遠,相差金額達6367.17萬元。若在此基礎上,再剔除研發費用中材料費724.62萬元,仍存在5642.55萬元差異。
2016年的數據同樣如此。2016年,公司汽車座椅骨架總成產品的產量比銷量少230021輛份,以每輛份成本306.73元計算,則該產品的庫存將減少7055.43萬元。與此同時,沖壓件的產量比銷量多1457.37萬元,每件成本為2.22元,推算出沖壓件產品庫存將增加3235.36萬元。一減一增后,兩種產品庫存合計減少了3820.07萬元。

由于2016年年末的庫存商品與發出商品合計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增加了1165.93萬元,這意味著若結合汽車座椅骨架總成和沖壓件庫存減少的3820.07萬元來看,當年注塑件、模具等其他非主要產品的庫存需要大增4986萬元。可實際上,根據主營業務成本總額來推算,注塑件庫存僅增加125.07萬元,而模具等其他經營規模較小的項目也不太可能使得庫存增加數千萬元。即便是剔除研發材料費的影響,金額仍相差了4144.99萬元。
報告期內,擬上市公司存貨金額連續兩個完整年度都出現大額差異,如此結果讓人不能不對其披露的產銷、存貨的數據真實性產生懷疑。
和產銷情況、庫存情況相關聯,沿浦股份的營收同樣出現異常,報告期內連續出現超過億元的收入無法與財務報表中相關數據勾稽,有虛增的嫌疑。
2018年1~6月,沿浦股份的營業收入為38743.35萬元(如表2),其中1.59%為境外收入,那么,對98.41%的境內收入按16%保守值計算增值稅銷項稅額,則上半年的含稅總營業收入達到了44843.73萬元。理論上,必然有相同規模的現金流量和應收賬款等經營性債權新增額與之相匹配,雙方數據間形成相互印證關系。

同期,“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有39892.16萬元,預收款項17.84萬元比上一年增加了8.89萬元,由這兩項數據來看,與上半年含稅營業收入相關的現金流入了39883.27萬元。以之與44843.73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勾稽,可發現有4960.46萬元含稅營收沒有收到現金流入,理論上這將在資產負債表中形成相應金額的新增債權。
可事實上,在經營性債權新增金額方面,2018年6月末的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為32365.51萬元,同時還有1919.76萬元的壞賬準備,兩項合計金額跟期初相同項目合計金額47096.41萬元相比,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還減少了12811.13萬元。顯然真實債權增加與理論債權增加值明顯不同,兩者之間相差了17771.59萬元。而上述測算過程如果在前四個月按原17%的增值稅稅率來分析,則差異金額將會更為明顯。
當然,上述都是按財務報表相關數據做出的分析。那么,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影響了這些報表數據的匹配關系呢?
根據招股書在“已背書或貼現且在資產負債表日尚未到期的應收票據”項目下的披露,2018年上半年“期末終止確認金額”7543.44萬元,除此之外招股書中并無其他可查看到的影響因素。根據會計規則,該終止確認金額并不完全影響上述分析。實際上,就算將該金額全部作為票據背書支付考慮,也仍然存在數千萬元的差異無法得到合理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的相同差異金額在報告期各期間是最大的。在這年的營業收入84663.54萬元(境外收入占比0.5%)的基礎上,再計算境內收入的17%增值稅銷項稅額,則含稅營業收入達到了98984.38萬元。
根據財報披露的2017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53367.15萬元以及預收款項減少額5.43萬元,綜合起來后可知,與當年營業收入相關的現金流入量有53372.58萬元。與此同時,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合計比上一年相同項目增加8398.24萬元。
將現金流入量和應收款項綜合起來,兩項合計金額僅支持61770.82萬元含稅營業收入,與真實發生的98984.38萬元含稅收入相比,相差了37213.55萬元。如此明顯的差異,顯然用招股書所披露的有限的票據背書等信息是無法形成合理的解釋。
除了上述庫存和營收數據中存在的異常,沿浦股份采購方面數據從財務勾稽角度分析,同樣是存在異常的。
2017年,沿浦股份向前5名供應商采購了17851.57萬元,占其采購總金額的32.88%(如表3),由此可合理測算出這年的采購總金額為54293.10萬元。按17%增值稅稅率計算相關的進項稅額,則含稅采購總金額達到了63522.92萬元。

這一年現金流量表中,公司2017年“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26136.36萬元,與含稅采購總額勾稽,理論上將有37386.56萬元未付現的含稅采購需要形成新增債務記入資產負債表中。
可實際上,資產負債表中,2017年年末“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38101.67萬元比上一年年末同類項僅新增了5128.48萬元而已,就算考慮預付款項減少額105.87萬元的抵消,新增經營性負債也僅僅只有5000多萬元,與理論新增債務相差了32152.21萬元。即使考慮到招股書披露公司存在已背書或貼現的應收票據,其合計也僅有10260.33萬元,對沖3億多元差額,仍有2億多元采購不知是用什么支付的情況。
在長期資產購置方面,由于沒有非常具體的長期資產增加、減少等相關披露信息,僅以2017年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賬面價值增加金額來看,基本上跟同期的“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相匹配,并無大太差異,因此這也不會對上述采購與現金流量、應付賬款等數據之間的關系形成較大的影響。
與2017年類似,在2018年1~6月和2016年的采購數據在財務數據勾稽上也出現明顯差異。
其中,在2018年上半年,沿浦股份向前5名供應商采購了7571.82萬元,占采購總金額的30.41%,再加上按16%計算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則含稅采購總金額有29131.96萬元。同期,“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19200.95萬元,在剔除預付款項增加額1.07萬元影響后,與采購相關的現金流量流出了19199.88萬元。而因采購形成的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也減少了7165.64萬元。綜合核算,現金流出和新增債務合計僅支持12034.24萬元的含稅采購額,與真實發生的29131.96萬元含稅采購相比,相差了17097.72萬元。而同樣邏輯測算出,2016年有18338.44萬元的含稅采購金額無法得到現金流量和應付款項等數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