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明
建業股份營業收入若從財務勾稽角度考慮,不排除有虛增之嫌,這個懷疑在分析其生產成本中所存在的問題時得到了間接佐證。而除了營收和成本問題外,該公司的采購數據也有一定問題,每年都存在超過億元的采購不知用什么進行支付的情況。
又一家化工企業向A股市場沖刺。近日,主營生產低碳脂肪胺、增塑劑、醋酸酯、電子化學品等產品的浙江建業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建業股份”)發布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擬在上交所首次公開發行新股4000萬股。
在分析建業股份財務數據過程中,《紅周刊》記者發現,建業股份營業收入若從財務勾稽角度考慮,不排除有虛增之嫌,這個懷疑在分析生產成本所存在的問題時也得到間接佐證。而除了營收和成本問題外,其采購數據上也有明顯問題,每年都出現超過億元的采購不知用什么支付的情況。
招股書披露,建業股份在報告期內(2015年至2018年1~6月)營業收入一直很穩健,維持在十億元級別,這個銷售規模不僅超過很多正在準備IPO的公司,且也超過了部分上市企業,然而就是這個看似不錯的營收,若分析其財務數據間的勾稽關系,可發現該公司報告期內的營收有虛增之嫌。
以2017年為例,這一年的營業收入為182048.34萬元,其中93.27%的內銷收入(如表1)需計征17%增值稅,由此測算出,2017年的含稅營業收入為210913.74萬元。從財務數據勾稽角度看,這部分含稅營業收入必然有相應規模的現金流入,以及有相應規模的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等經營性債權增減變化與之匹配。
資產負債表數據顯示,建業股份2017年年末的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金額有25051.78萬元,同期壞賬準備為322.82萬元,合計的25374.60萬元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新增了145.43萬元,這與同期210913.74萬元含稅營業收入勾稽,意味著有210768.31萬元含稅營收需要現金流數據與之匹配。
事實上,建業股份2017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卻只有142189.98萬元,明顯少于理論現金流入金額,即使考慮到這年的預收款項比上一年新增2012.46萬元影響,仍有高達70590.78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沒有獲得相應現金流量和新增債權數據支持,顯然有虛增之嫌。
2016年的營業收入同樣存在虛增之嫌。建業股份2016年的含稅營業收入有179135.71萬元,同時,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合計比上一年相同項目新增6550.36萬元,兩者勾稽,意味著這一年需要有172585.35萬元的現金流入才能支持財務數據合理性。
可事實上,2016年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僅有114112.75萬元,即使是加上預收款項減少的19.98萬元影響,也只支持114132.73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如此結果就意味著,建業股份在2016年也有58452.63萬元含稅營收存在虛增的可能。
同樣的方法分析2018年1~6月的營收數據,可發現建業股份在半年時間內就大概有41000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沒有獲得新增經營性債權和現金流量數據支持。
除了從財務勾稽角度發現建業股份的營業收入存在問題外,若分析與營業收入相關的主營業務成本數據的變化,也間接佐證了營業收入虛增的問題。
2017年,建業股份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了51782.74萬元,占采購總額的34.78%(如表2),由此推算,這年的采購總額為148886.54萬元。從生產成本核算的角度,采購總額主要是通過生產經營而結轉至營業成本的,或者是以資產的形式體現為存貨新增。
考慮到采購總額之中不只單有原材料,還包括了電、蒸汽等,一般情況下,電力、蒸汽等能源是作為制造費用計入成本的,因此考慮建業股份原材料金額時,需要從采購總額中剔除當年7849.53萬元主要能源生產耗用金額(不含稅)。最終推算結果是,建業股份生產成本中原材料金額約為141037.01萬元。
招股書還披露,在2017年的生產成本之中,原材料成本為147268.97萬元,占生產成本的93.30%。將剔除能源耗用之后的采購總額和生產成本中原材料金額相比較,可發現采購的原材料并不夠生產所用,仍需要消耗6231.96萬元原有庫存,理論上這會導致存貨原材料及各產品原材料成本的減少。
然而,在2017年年末的存貨中,原材料金額為4675.86萬元,和上一年年末的金額4994.67萬元相比,僅減少了318.81萬元。這一結果顯然與理論減少6231.96萬元結果相比,還有5913.15萬元是需要體現為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減少額所包含的原材料成本的。
由于建業股份存貨中沒有在產品,而在2017年年末的時候,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分別有5290.61萬元、4271.08萬元,合計結果跟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金額相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3713.63萬元。顯然,這一反向結果已經很不正常了,而若考慮這增加金額中原材料成本,又會是什么情況呢?
由于生產成本和庫存產成品的成本基本相同,根據2017年生產成本中原材料占比93.30%推算,則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所增加的3713.63萬元之中僅包含了3464.82萬元的原材料成本增加。綜合前述內容可以推算出,建業股份的采購總額與生產成本中原材料金額之間出現了9377.96萬元的差額。
2016年和2018年1~6月同樣有類似情況存在。2016年,建業股份采購總額在剔除主要能源耗用之后有116574.19萬元,而這年生產成本之中原材料成本有122594.70萬元,由此說明,除了消耗采購的原材料外,還需要耗用6020.51萬元上年庫存。
但是,在2016年存貨之中,原材料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新增了692.43萬元,而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合計也同樣新增了293.39萬元(按原材料占生產成本的比例90.93%計算出其中的原材料成本為266.78萬元)。最終結果是,2016年采購與成本之間出現了6979.72萬元差異。同樣的邏輯測算出,2018年1~6月相差了1749.12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采購總額中又是否包含了機械設備等非生產原材料采購呢?對此,招股書并沒有具體信息披露。根據公司公布的有限信息(如表3所示),報告期內建業股份的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并沒有明顯的增加,由此可合理推測采購總額之中并未包含大額機械設備采購的,因此這也不太可能導致上述明顯異常的出現。
總之,連續幾年成本數據的異常增加,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公司營收數據是存在虛增嫌疑的。
除收入和成本數據出現疑點外,建業股份的采購數據若從財務勾稽關系分析,同樣是存在不可信的地方。
首先以2017年采購數據為例,建業股份2017年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了51782.74萬元,占采購總額比例的34.78%,由此測算出這年采購總額為148886.54萬元(如表4)。考慮到建業股份在采購的時候,除了采購總額本身之外,還需支付按17%計算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由此可推算出當年含稅采購總額大概是174197.26萬元。
將174197.26萬元含稅采購與同年120090.54萬元“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勾稽,理論上將有54106.72萬元的未支付現金的含稅采購額需要形成經營性債務,記入資產負債表中。
然而在資產負債表中,建業股份2017年年末的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有12519.32萬元,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金額不但沒有新增,反而減少了1105.09萬元。這樣的結果與理論結果是明顯相反的,難道是建業股份的預付款項出現大幅波動了嗎?
實際上,建業股份2017年年末的預付款項只有801.40萬元,相比上一年年末該項金額的944.33萬元只略微減少了142.93萬元而已。
綜合分析結果是,建業股份有55068.88萬元的含稅采購額既沒有付現,也沒有形成相應的新增經營性債務,如此大額的差異很難讓人相信其采購數據的真實性。
2016年的采購也是如此,含稅采購總額大約是145377.65萬元,比同期的“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97125.40萬元多出48252.25萬元,理論上,這年將48252.25萬元未付現的含稅采購額需要形成新增經營性債務。
可事實上,2016年的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只增加了2778.48萬元,同時,預付款項也增加了438.68萬元,兩項綜合起來使得這年的經營性債務只增加了2339.79萬元而已,與理論新增債務相差了45912.46萬元,即有45912.46萬元含稅采購額不知如何獲得的。同理,2018年上半年的差異金額也超過3億元。
雖然公司招股書中沒有提到票據背書問題,可即使我們假設建業股份每年都存在數億元的應收票據背書轉讓用于支付采購款,使得采購和營業收入的異常金額相互抵銷,即便如此,報告期內還仍然有大約1.25億元、1.55億元和0.35億元的異常是票據背書無法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