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丹
近來A股連續縮量調整,滬市連續四個交易日成交金額不足1000億元,其中本周二全天成交金額為854.04億元,創下2016年1月7日熔斷以來的新低。對于罕見的連續縮量表現,市場中“地量見地價”之說再度出現。盡管周四周五成交量有所改觀,但大盤仍未擺脫弱勢格局。
“地量見地價”還難以確認,但醫藥板塊的雪崩卻是不爭的事實。繼12月6日國家首次藥品帶量采購在上海舉行,并于12月7日公布擬中選結果后,因中選藥品價格大幅下降,醫藥板塊大幅殺跌,三個交易日市值蒸發3000億元,多只醫藥股階段跌幅超25%。股價表現如此慘烈,帶量采購真會成為醫藥股的“黑天鵝”嗎?聯采辦負責人日前就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試點答記者問稱,對于藥品生產企業來說,當期非利空、長期是利好。而從機構的觀點來看,也并不像股市反應的那么悲觀,如中金公司預計此次的帶量采購價格在明年聯動到全國所有省份的可能性不大,未來隨著費用的節省,市場份額的集中,最后存活下來的龍頭藥企在仿制藥業務上仍能維持15%的凈利潤率;中泰證券則認為,帶量采購激進的降價方式將倒逼企業加速轉型升級。
那么,帶量采購究竟給醫藥行業帶來的是寒冬還是機遇?大盤連續縮量,哪類股需要重點回避?本期欄目將就相關話題展開探討。此外,“大家談”下期話題“回顧與展望”,期待您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