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才
摘要:豬敗血性鏈球菌病是由于感染鏈球菌而發生的一種傳染病,能夠快速傳播,具有高死亡率,主要特征是急性出血性敗血癥。病豬表現出呼吸困難,經常咳嗽,頭、頸腫大,皮膚先是發紅,后來發紺,最終發生死亡,嚴重損害現代養豬業的經濟效益?,F對該病的實驗室診斷和防控措施進行概述,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豬;敗血性鏈球菌??;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藥物治療;免疫接種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5-0083-01
1 流行病學
該病的發生和流行不會呈現明顯的季節性,但在5~10月以及悶熱潮濕的天氣比較容易發生,有時甚至會呈現地方性暴發,具有非常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通常是體重7—25 kg的豬容易發生,有時小于1周齡的哺乳仔豬也會發生。在自然流行情況下,病豬和病愈帶菌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尤其是接觸豬苗集散市場,使用污染的運輸T具,以及閹割和注射時沒有經過嚴格消毒等,會導致該病的散播和傳染。
2 臨床癥狀
豬突然出現發病,初期表現出體溫急劇升高,一般可達到大約42℃,精神萎靡,停止采食,少數會吐出胃內容物;眼結膜潮紅,呼吸促迫,排出較干的糞便,鼻流漿液,少數病死豬會有粉紅色的泡沫狀物從鼻孔流出。發病中、后期,病豬體溫通常為40—41℃,皮膚偏紅,發生便秘。
3 剖檢變化
剖檢病死豬,發現血液不易凝固,大部分頸部、四肢內側以及腹部皮膚變紅或者存在黃豆粒大小的出血斑,有些頸部皮下發生膠樣水腫,大約有10%的病豬在瀕死前會有血液從鼻腔、口腔以及肛門流出;心冠脂肪及心肌發生出血,且心肌質地柔軟,有時心包積液,心內膜散布有出血點,呈針尖大小,心瓣膜明顯增生;肺臟發生充血、水腫以及瘀塊狀出血,呈現出大葉性肺炎的癥狀,喉頭和氣管都發生充血、出血,且氣管內含有大量的泡沫;肝臟發生腫大、瘀血、出血,且質地變脆;脾臟略微腫大或者達到正常大小的1~2倍,邊緣存在出血性梗死灶,并伴有瘀血、出血;腎臟發生腫大,包膜容易剝離,存在大面積的彌漫性出血,髓質部和皮質部都呈黑紫色;腸系膜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明顯腫大,也存在出血,呈大理石樣病變;胃黏膜充血、腫脹、出血,特別是胃大彎黏膜會發生更加明顯的出血,腸黏膜也發生充血、出血,尤其是小腸黏膜嚴重出血;有些病豬的咽喉也發生腫脹,且頜下淋巴結有所腫大;膀胱內膜發生充血、出血。
4 實驗室診斷
觸片鏡檢。無菌條件下取病死豬或者撲殺病豬的淋巴結、肝臟、脾臟、腎臟進行觸片,經過革蘭氏染色、鏡檢,能夠看到大量的革蘭氏陽性球菌,往往成對存在,或者3~5個構成短鏈狀。
分離培養。取以上病料分別在肉湯、厭氣肉湯、鮮血瓊脂培養基中接種,放在37℃下培養24 h,可見肉湯都變得均勻混濁,管底存在絮狀沉淀;血斜面上長出圓形的灰白小菌落。取肉湯培養物進行涂片、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球菌,成對存在,或者3~5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呈長鏈狀排列。取培養物進行涂片、染色、鏡檢,也能夠看到大量革蘭氏陽性球菌,往往成對存在和3~5個呈短鏈狀排列。
動物試驗。用分離鏈球菌24 h肉湯純培養菌株,注射兩只小白鼠,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2 mL,另設兩只小鼠分別腹腔注射o.2 mL生理鹽水作對照。所用實驗小鼠均為20 g左右。注射該菌株的2只小鼠分別于注射后36—38 h死亡。剖檢2只小鼠,發現其肝、脾、腎腫大,膀胱高度充盈,胸腔積液,心冠脂肪出血,用死鼠的心血及胸腔積液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有大量單個、成對或呈4~6個左右的短鏈革蘭氏陽性球菌,而對照維2只小鼠一切正常。
5 防控措施
疫情處理。豬群出現發病后,要立即對病豬隔離,而其他豬要繼續在原欄飼養,并飼喂適量的土霉素來預防發病。另外,清掃通道、欄舍,洗凈用具、豬身,然后噴灑1%的百毒殺進行消毒,也可采取浸泡消毒,確保不留死角。
藥物治療。發病初期,病豬可肌肉注射160萬IU青霉素、100萬IU鏈霉素、10 mL安乃近,每天2次,癥狀緩解后肌肉注射lg先鋒6號、10 mL安乃近或者60萬~90萬IU林可霉素、2 mL地塞米松、6 mL維生素C,每天2次,癥狀嚴重時將以上藥物在耳靜脈注射,同時交替注射10 mL磺胺嘧啶鈉、4 mL氯丙嗪。也可按每千克體重肌肉注射0.3 mL硫酸慶大霉素或者0.25 mL 2. 5%恩諾沙星,每天2次,連續使用3天。
免疫接種。仔豬斷奶后可肌肉注射2次鏈球菌疫苗,每頭2 mL,每次間隔2周,能夠持續保護4個月。對于新購入的豬,要經過1周的隔離飼養,并接種鏈球菌疫苗,能夠有效避免發生該病。由于鏈球菌具有較多菌群及血清型,且彼此間存在較差的交叉免疫性,現在市售的菌苗無法覆蓋較大面積,因此可研制白場或地方性菌苗來防治本場或本地區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