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摘要:豬輪狀病毒病是由于感染輪狀病毒而發生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會導致機體消化道機能紊亂,主要表現出腹瀉、嘔吐、脫水以及酸堿平衡失調。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豬和隱形感染豬,只要豬場出現暴發就會導致大面積流行,促使大批量豬快速感染發病。現概述該病的防控措施,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豬;輪狀病毒病;病原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鑒別診斷;疫情處理;飼養管理;疫苗免疫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5-0090-01
1 病原學
輪狀病毒為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是雙股RNA病毒,沒有囊膜。病毒由11個雙股RNA片段構成,并具有雙層衣殼,外觀由于如同車輪而得名。病毒粒子是20面對稱體,直徑為65—75 nm。該病毒和同科其他成員之間不存在抗原關系。人以及各種動物的輪狀病毒內衣殼存在共同抗原(即群特異抗原),能夠通過補體結合、免疫擴散、免疫熒光以及免疫電鏡方法將其檢查出來。從各種動物和人分離得到的輪狀病毒,能夠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中和試驗進行區別,這是由于病毒外衣殼存在型特異抗原。但在血清濃度高時病毒間可能出現交叉中和情況,但異源痊愈血清的中和滴度要低于同源者。
輪狀病毒在細胞培養中很難生長繁殖,就算能夠增殖也只會引起輕微或者無法導致細胞病理變化。只有豬和犢牛的部分毒株能夠在某些細胞株中生長繁殖。其中豬輪狀病毒一般使用豬腎原代細胞進行傳代培養,經過3~5代就能夠導致細胞發生病變。
室溫條件下,輪狀病毒能夠保持7個月左右。病毒在pH值為3~9的范圍內可保持穩定,且可耐受超聲震蕩和脂溶劑。病毒在63℃溫度下處理30 min就會失活,在70%酒精、1%次氯酸鈉和0.01%碘的作用下也會很快失去感染力。
2 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
哺乳仔豬,小于1周齡哺乳仔豬患病后會表現出明顯且典型的癥狀,尤其是出生3~4天的仔豬更加明顯。患病仔豬表現出精神萎靡,拒絕走動,食欲減退,少數吮乳后會出現嘔吐、腹瀉,排出糊狀或者水樣的米黃色、灰色糞便,并散發腥臭味,被毛雜亂,機體日漸消瘦,全身發抖等。保育仔豬,仔豬在保育舍內較少發病,只有少數會表現出腹瀉癥狀,排出米黃色的糞便,個別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有時發生嘔吐,采食減少。
病死豬胃內含有大量凝乳塊,腸壁明顯變薄,呈半透明狀,小腸存在彌漫性出血,腸內含有黃色凝乳樣以及棕黃色水樣液內容物,盲腸、十二指腸出現臌氣,腸系膜淋巴結發生充血;心肌質地變軟,肝臟呈淡黃色,發生腫大,腎臟呈米色,也明顯變軟,而其他臟器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3 鑒別診斷
該病診斷是要注意與豬大腸桿菌病、豬流行性腹瀉等進行區分。大腸桿菌通常是導致仔豬腹瀉,主要引起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通常是出生后至20日齡階段出現發病,基本不會嘔吐。仔豬黃痢通常是出生至l周齡的仔豬容易發生,且日齡越小越容易發病和死亡率,主要特征是排出黃色稀便,并散發惡臭味;仔豬白痢通常是7~20日齡內的仔豬容易發生,主要特征是排出黃白色或者灰白色的糊狀稀便,有時如同石灰乳,但相比于仔豬黃痢具有較低的死亡率。豬流行性腹瀉主要在冬春季節發生,而其他季節往往呈現散發。哺乳仔豬和生長豬易感性較高,其中癥狀最嚴重的是哺乳期仔豬,主要經由消化道傳播,病豬主要特征是嘔吐和水樣腹瀉,經過幾天就可能由于脫水而發生死亡,且體溫略微升高或者基本正常,而較大的豬和成年豬患病后會出現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以及腹瀉等癥狀,病程可持續1周左右,并漸漸恢復正常,但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長。
4 防控措施
疫情處理。該病目前還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主要是采取對癥治療。病豬要立即進行隔離,置于干燥、溫暖、清潔且經過消毒的豬舍中,并任其自由飲用葡萄糖鹽水。病豬要立即停止吮乳,投服有效的收斂止瀉劑,并配合使用抗生素和磺胺類等藥物來避免出現繼發感染。另外,配合靜脈注射5%—10%葡萄糖鹽水和3%~lO%碳酸氫鈉溶液,避免發生脫水和酸中毒。此外,飼料中可添加適量的脫霉劑,避免發生霉菌毒素中毒,還要添加一些維生素。
加強飼養管理。增強母豬和哺乳仔豬的抵抗力,確保環境干凈衛生,定期進行消毒,加強保暖,保持通風良好,這是預防發病的關鍵措施。新生仔豬要及早吮食充足的初乳,使其獲得足夠的母源抗體。在該病流行的地區,由于曾經發病的母豬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因此必須讓新生仔豬及早吮食初乳,通過獲得母源抗體的保護而減少發病,且病癥較輕。
疫苗免疫。可選用傳統疫苗(即弱毒苗和滅活苗)、核酸疫苗、亞單位疫苗、異源疫苗、轉基因植物疫苗等來預防該病。臨床上普遍使用傳統疫苗免疫,其中弱毒苗具有一定的保護性,而滅活苗具有較低的抗原性,需要配合添加佐劑。目前,國內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已經研制生產有豬輪狀病毒傳染性胃腸炎二聯弱毒苗,中國農業大學同福建省生物藥品廠聯合研制出豬輪狀病毒 豬傳染性胃腸炎 豬流行性腹瀉的三聯弱毒苗,均可用于預防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