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暉 范宏剛
摘要:犬真菌性皮膚病也叫做癬病,是由于感染真菌而導致的一種高度接觸性人畜共患皮膚病,主要是損傷體表皮膚,并發生脫毛、結痂。該病全年任何季節都能夠發生,尤其在氣候炎熱、潮濕的季節更容易發生。犬發病后較難根治,且會造成交叉感染。現概述該病的實驗室檢查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犬;真菌性皮膚病;病原特性;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檢查;藥物治療;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 2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5-0095-01
1 病原的特性
犬真菌性皮膚病的病原菌主要包括毛癬菌屬和小孢子屬兩個屬,前一屬是須毛癬菌,后一屬主要包括石膏樣小孢子菌和犬小孢子菌。該病主要經由直接接觸病犬或者接觸被其污染的墊料、梳子、刷子、剪刀等傳播,也可通過接觸患有皮膚病的工作人員而發生感染。皮膚上感染的真菌具有較強的抵抗自然環境的能力,如在干燥環境中犬小孢子菌能夠生存13個月,部分甚至能夠生存5~7年之久;在土壤里的石膏樣小孢子也能夠長時間生存,且能夠正常繁殖。病犬痊愈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同一菌屬的真菌,因此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不會再次感染。部分病犬在沒有進行醫治的情況下,經過1—3個月其臨床癥狀有所緩解或者自行康復,也就是說該病屬于一種自限性疾病。
2 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病犬一般是在鼻梁兩側、頭面部、頸部、軀干以及四肢的局部出現圓形的禿斑或者斷毛區,也叫做錢癬,有時大量斑塊會彼此連成一片,且患處皮膚表面存在較多的白色鱗狀皮屑,局部出現明顯的發炎,同時還伴有丘疹、小水泡、結節、膿瘡或者皮膚增厚等現象。病犬患處出現瘙癢,往往會用爪在局部皮膚抓癢或者在其他物體上進行摩擦。一般急性感染的病程能夠持續2~4周,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就會變成慢性,常常能夠持續幾個月,有時甚至長達幾年。
病犬主要是耳朵、面部、軀干、四肢及趾爪等處皮膚出現典型病變。通常是被毛脫落,呈橢圓形、圓形、無規則或彌漫狀快速擴散至四周,形成圓形鱗斑;部分沒有脫毛,也不存在皮屑,但局部出現丘疹、膿皰,或者形成紅斑性脫毛斑或者結節。患處皮膚表面還會存在鱗屑或呈紅斑狀隆起;部分形成結痂,部分痂下會由于繼發感染細菌而發生化膿,即變成膿癬。痂下存在蜂巢狀的圓形皮損,且存在大量的小滲出孔。
3 實驗室檢查
病犬由于各自體況間存在差異,加之感染不同種類的真菌以及感染輕重程度不同,會表現出復雜多樣化病變的真菌性皮膚病,要注意同其他類型的皮膚病加以區分。臨床上真菌性皮膚病通常采取顯微鏡鏡檢和伍德氏燈檢查,還可采取真菌培養鏡檢等方法。
顯微鏡鏡檢。先將病犬患處被毛剪去,在患處周圍病健相交處刮取皮屑,直到略微出血。將刮取物涂于載玻片上,滴加少量的10%氫氧化鉀溶液,經過微熱處理以使皮屑、毛發變軟,最終變成透明,之后放上蓋玻片,使用顯微鏡觀察是否存在真菌孢子。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直接鏡檢呈陰性,也不可排除感染真菌的可能性。
伍德氏燈檢查。這是臨床上最有效且快速診斷真菌性皮膚病的一種方法,步驟簡便,結果準確易判,對機體沒有任何刺激。伍德氏燈在使用前需要進行5 min預熱,接著在暗室條件下對病犬患處皮膚照射,如果出現黃綠色熒光就能夠確診。盡管不同種類的真菌會形成不同顏色的熒光,但都具有相同的治療過程,因此不需要進行明確辨識。需要注意的是,病犬患處涂擦某些外用藥物時也可發光,要進行區別。
4 防治措施
藥物治療。剪毛、清洗,即將病犬患處及其周圍的被毛剪去,然后清除皮屑和硬痂,再用陰性皂、聚烯丙酮碘、碘仿、兩性表面活性劑等溶液進行清洗、消毒滅菌劑。外用試劑,可根據感染真菌種類不同選擇涂抹不同的藥物,如水楊酸、碘劑、抗生素藥水或者軟膏,如癬可寧、復方酮康唑軟膏等,每天1—2次,直至患處完全康復。如果病犬癥狀較為嚴重,可按體重肌肉注射0.1 mL/kg真菌苗,同時配合使用頭孢類藥物來避免繼發感染,如按體重皮下注射60 mg/kg頭孢拉丁,每天1次,連續使用3天。內服藥物,常按體重內服10~40 mg/kg灰黃霉素,或者按體重使用50~60 mg/kg,每天1次或者分成2次服用,通常連續使用30~60天,或者更長時間;酮康唑,按體重使用10 mg/kg,每天分成3次口服,連續使用2~8周;抗菌癬片(鹽酸特比奈芬),按體重直接口服10—20 mg/kg,或者將藥片研碎后添加在食物中混飼,注意癥狀嚴重時或者首次用藥時劑量加倍,連續使用2周;阿克舒,按體重口服12.5 mg/kg,每天使用2次,當病情不容易控制時用藥劑量加倍,連續使用5~7天,或者臨床癥狀減輕后48 h出現慢性炎癥時,如慢性皮炎等,可連續用藥大約28天。病犬治療過程中,要通過口服或者在食物中補充復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E,每天2次,連續使用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