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近日,上交所人士指出,股市增長尚不能滿足實體經濟對直接融資的需求,股市的市值“預計將來會有更大的增長空間”。這一“市值顯著增長論”,對資深投資者來說,卻是喜憂參半、五味雜陳。從字面上看,股市市值增長了,投資者的“錢袋子”也應當增長;但從過去十多年的情況看,股市總市值的大幅增長,并沒有帶來股指的同步上漲,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更難以獲得同等的“上漲待遇”,反而一再成為市值增長的買單者。讓更多投資者尤其是長線投資者,共同分享市值增長的果實,而不是單純追求市值的膨脹,才能讓A股實現投融資均衡,穩健前行。
從過去20多年的發展歷程來看,A股市場的總市值一直在不斷增加中,“持續增長”早就是常態。單就最近10年上證指數2600點對應的AB股總市值來看,就已經膨脹了3.48倍。2007年2月5日,上證指數收盤2612.53點,當天AB股總市值為10.11萬億;2010年5月18日,上證指數收盤2594.78點略低于2600點,總市值卻增長了一倍來到20.64萬億;2014年11月26日,同樣是2600點左右,總市值已經達到32.05萬億。而在本周一(2018年12月17日),上證指數還在2600點附近,兩市總市值卻已經達到45.30萬億。一樣的2600點,總市值卻天差地別。
如果說上證指數受到權重股影響可能出現失真,對比其它A股主要指數從2007年2月5日到2018年12月17日的漲幅,也可發現全部落后同期AB股總市值增長的幅度。其中,漲幅最大的中證1000指數上漲了1.53倍,深證綜指上漲1.05倍;而大市值股票為主導的上證50只上漲了27.28%,中證100上漲36.73%,滬深300上漲39.15%,只是總市值增長幅度的零頭。如果再考慮到A股換手率高帶來的交易成本,這一差距還將擴大。
不難發現,“市值顯著增長”早已經是A股的常態,但在過去10多年里A股的投資者并沒有同步受益,出現了“長胖不長高”的現象。在指數“橫向發展”中,市值快速膨脹折射出A股某種程度上的投融資失衡。在總市值增長率比估值相對更多的部分,可近似看做是外延式增長。和股價上漲帶來的內生式增長不同,外延式增長主要來自新股上市、定向增發等再融資導致股本擴張等。而伴隨著股本擴張,限售股不斷解禁流通,又會讓二級市場投資者成為有意無意的買單者。
從這個角度來說,“橫向發展”的狀態下,A股市場的賺錢效應不佳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在總市值快速增長的過程中,投資者能夠分到的蛋糕相對有限,甚至遠不如大小非解禁賣出之后獲得的暴利。尤其是相對高位進場的投資者,解套時間漫漫,“接盤俠”的角色尷尬無比。如果不能改變這一局面,很難讓龐大的民間資金入市成為長線投資者,延續追漲殺跌的短線投機手法也就不足為奇了。也正因為如此,股市閱歷較長的資深投資者,對于“市值顯著增長”的目標,并沒有展現出太多的樂觀,而是普遍抱持較為謹慎的態度,從近期市場持續整理的走勢也可見一斑。
平心而論,由股價上漲帶來的“內生式增長”固然對投資者是實實在在的獲益,但“外延式增長”也并非完全是讓二級市場買單的圈錢者。新股上市、再融資收購資產,都會讓更多的社會資產實現證券化,給投資者更多的選擇。如果沒有源頭活水的持續注入,股市也將走向萎縮。因此,優質資產進入股市的“外延式增長”,才真正有利于投資者分享市值增長的果實。
毋庸諱言,在過去10年A股市值的快速膨脹中,也產生了很多問題。除了解禁股套現離場對二級市場造成的直接壓力之外,前期交易所提示的巨量商譽減值問題也十分明顯。這些當年收購價超過賬面資產帶來的商譽,如果資產不能實現當初承諾的盈利水平,就如同給市場注入泡沫甚至是毒素。因此,想要讓市值增長惠及大部分投資者尤其是長線持股的投資者,就必須從股份來到這個市場的源頭開始狠抓質量。如果有瑕疵,也需要有補救措施,而不是限售股一賣了之。
在上交所科創板箭在弦上之時,深交所也有人士提出創業板加快改革,放寬上市和再融資門坎的設想。這些舉措無疑有利于股本的擴張和市值的增長,但投資者也希望,能夠有事前、事中、事后完善的監管措施,讓真正有利于經濟發展、有投資回報的公司進入市場。唯有如此,股市總市值的增長,才能實現投融資平衡,讓一二級市場同步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