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玲
摘要:豬滲出性皮炎是由于感染豬葡萄球菌而導致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病豬主要癥狀是全身存在油脂樣滲出物,干燥后形成痂皮并發生脫落,甚至會造成脫水和死亡等。通常是3—50日齡的仔豬容易發病,有時育成豬也能夠發病,癥狀嚴重時死亡率能夠達到90%左右,耐過仔豬緩慢恢復,且會變為僵豬,應加以防治。
關鍵詞:豬;滲出性皮炎;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藥物治療;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5-0120-01
1 流行病學
葡萄球菌具有較強的抵抗環境的能力,一般血液或者干燥的膿汁中的菌體能夠生存2~3個月,在80℃高溫下作用30 min才可被殺滅,但煮沸時會使其快速死亡。另外,該菌具有較弱的抵抗消毒劑的能力,常用的消毒劑都能夠將其殺滅。此外,該菌對紅霉素、青霉素、磺胺類等抗菌藥物的敏感性較高,但容易形成耐藥性,通常治療效果不佳。
該病的發生和流行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即全年任何季節都能夠發生,且豬群通常呈散發,發病率通常在2%~5%范圍內,豬場飼養環境衛生較差時的發病率大約為10%,且死亡率低,但豬群沒有免疫力時的死亡率能夠高達70%左右。主要是l—5周齡的仔豬容易發病,但強毒株還能夠使更大的豬發病。患病仔豬康復后會導致其生長速度明顯減緩,給豬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2 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
發病初期,患病仔豬體表皮膚發紅,很快體表皮膚會滲出油脂樣黏液,并呈黃脂色或者棕紅色,其中比較嚴重的是臉頰、肋部以及腋下,3~5天之后全身每個部位都會滲出油脂。精神萎靡,被毛粗亂,往往堆擠在一起。患病仔豬癥狀較輕時,皮膚滲出物往往會同體表脫落的壞死組織和空氣中的粉塵混合在一起,往往會在鼻梁、臉頰、口部、四肢腋下、后背等處出現黑色結痂。個別病豬會表現出空嚼、磨牙、口吐白沫,呼吸困難,四肢關節發生腫大,出現跛行以及角弓反張等。如果患病仔豬癥狀嚴重或者繼發感染其他疾病,會發生敗血癥以及脫水等,并會快速死亡。
病死豬尸體脫水、消瘦,腸壁變薄,腸道空虛;外周淋巴結發生水腫,部分伴有腹膜炎、胸膜炎以及心包炎;肝臟呈土黃色,質地變脆;腎臟和脾臟略微腫大,少數會發生化膿性腎炎的病變;關節液變得混濁,并混雜纖維素性滲出物。3 實驗室診斷
細菌學檢查。無菌條件下取病死豬的患處皮膚、臟器以及淋巴結直接進行涂片,經過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呈葡萄狀排列的革蘭氏陽性球菌,由此初步判斷為葡萄球菌。無菌條件下取以上病理在普通肉湯或者血平板培養基上接種,置于37℃下進行18~24 h培養,之后挑取疑似菌落進行涂片、染色、鏡檢。另外,也可以將病理在選擇性指示瓊脂上接種,能夠更容易從其中分離得到葡萄球菌。
血清學診斷。主要是制備表皮脫落毒素的單克隆以及多克隆血清來進行血清學試驗。可進行凝集試驗,常采取玻片法在玻片上將1滴待檢菌與1滴含有標準單克隆的血清充分混合,觀察兩者是否發生凝集。也可進行免疫擴散試驗,即在中央孔添加使用量的標準血清,而周圍孔添加等量的待檢菌液,觀察是否出現沉淀帶。也可采取ELISA法,即挑取待檢單個菌落接種于液體培養基內進行過夜培養,接著取上清液,并選擇標準抗原作為陽性對照,將添加試劑的ELISA板放在4℃條件下進行過夜處理,之后添加一抗(即標準的陽性單抗血清),再添加二抗,最后添加底物顯色。
4 防治措施
藥物治療。取等量的百毒瘟(黃芪多糖注射液)和氨芐仙混合均勻,按體重肌肉注射o.2 mL/kg,或者按體重肌肉注射10—20 mg/kg丁胺卡那注射液,或者按體重肌肉注射5 mg/kg 2.5%氧氟沙星注射液,每天2次,連續使用5天。另外,豬群飲水中按每升添加50 mg氧氟沙星或者恩諾沙星,混合均勻后飲用,連續使用5天。患病仔豬可浸泡在0.1%高錳酸鉀溶液中,適宜控制在1—2 min,頭部病灶可使用浸有高錳酸鉀溶液的藥棉清洗,接著擦干、晾干,最后涂擦龍膽紫。一般來說,病豬在發病初期且病灶數量少時直接涂擦龍膽紫可能有一定療效。患處皮膚可涂擦由1L植物油和50 g新霉素組成的混合劑,注意每次用前必須徹底搖蕩而形成質地均勻的混懸液,或者通常含碘的消毒劑,如特碘、碘伏、百菌消等。在涂擦藥物時要確保仔細,以使藥液能夠滲入痂皮直接作用皮膚,且全身都形成痂皮時要劃分成2~3個區域,每天在一個區域涂藥,依次涂藥。
加強飼養管理。產房必須采取嚴格的“全進全出”制,且母豬進入床之前要確保清掃干凈,并使用按1:300倍稀釋的消毒劑護康(月芐三甲氯胺)進行1次噴灑消毒;干燥后按每1000 mL水添加lg水線通(二氯異氰尿酸鈉粉,含40%左右的有效氯),混合均勻后再進行1次噴灑消毒;最后再按每立方米使用1~2 g煙霧克星(三氯異氰尿酸煙熏劑)進行24 h熏蒸消毒,之后經過2天的空置才允許待產母豬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