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寶珍
筆者的結論是,中國銀行業已經成功地跨越了這一輪資產質量惡化周期。
如果以銀行的財務報表數據來看,銀行業的基本面好轉是最近幾個季度的事,但實際上,銀行業的財報數據因為相對銀行真實基本面具有滯后性,所以銀行業整體好轉是幾個季度以前就顯示出來的。筆者結合最新向好的財報得出結論,銀行業已經完全跨越資產質量惡化周期。
現在來看,國有大行和招商銀行都成功地擺脫了危機,而其他表現相對弱一些的股份制銀行也將陸續走出危機,不會拖太久。當前市場對銀行還很悲觀,但這恰恰是難得的投資機會。
我們先看一個決定銀行業凈利潤的公式:銀行凈利潤=收入-成本-貸款減值損失。其中,收入=貸款規模*利差+中間業務收入,成本=經營管理費用+稅收。逐個指標來看,銀行業稅收很穩定,過去五六年的經營管理費用穩中有降,這主要是由于銀行業機器替換人、網點收縮所導致的,這顯示出銀行近幾年的成本基本沒變。這也說明真正影響銀行業利潤的是收入和貸款減值損失,收入等于貸款規模乘以利差加上中間業務收入。貸款減值損失與新增不良規模成正比,新增不良和銀行的資產質量直接關聯。從長期看,貸款規模會維持與GDP增速同步增長,所以貸款增速也是一個穩定的變量,那么影響收入的就是凈利(息)差這個變量,因此影響銀行業經營利潤的核心指標就是凈利(息)差和資產減值損失。
為此,筆者和團隊一起對凈利(息)差和資產減值損失的歷史數據進行了統計。統計樣本是在2010年前上市的16家銀行股,其中國有五大行中、農、工、建、交劃分為一類;除去國有五大行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的股份制銀行劃為一類;經營優秀的招商銀行和經營較差的民生銀行各為一類,一共分了四組。統計指標包括凈利差和凈息差,90天以上逾期貸款撥備率,90天逾期額與不良貸款額的對比數據,當期利潤與當期資產減值損失的對比數據。
加入90天以上逾期貸款撥備率指標,是因為這個指標值得我們高度重視。銀行財報披露的不良貸款余額往往包含一定的主觀性,90天以上逾期貸款余額則是客觀的,我們把90天以上逾期和各銀行的撥備余額進行了計算,最后形成了一個90天以上逾期的撥備率,觀察這個撥備率的變遷,就可以看到銀行資產質量的走向和變化特征。
我們看一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最好的銀行和較差的銀行凈息差、凈利差的變化。(見圖1、圖2、圖3、圖4)
數據顯示,五大國有銀行的息差和利差在2014年前非常穩定,維持在2.5%左右的水平。但到了2014年底,國有五大行的息差、利差快速下跌且一直延續到2017年初,息差和利差都跌破了2%至1.9%附近,跌幅約為25%。從2017年初開始到今天,國有五大行的息差、利差經過筑底后小幅回升,回升幅度在5%左右。股份制銀行的息差和利差經歷了類似的過程,但沒有像國有大行那樣穩定回升,只能說是穩定探底的態勢非常明顯。
經營狀況較差的民生銀行的息差和利差在2014年上半年之前維持在2.5%左右,但之后到2017年息差和利差一口氣跌到了1.31%,跌幅超過40%。民生銀行的息差跌幅遠比全行業跌幅巨大,但是2017年民生銀行的息差利差見底后出現了接近20%的回升。同樣,經營最好招商銀行的息差利差在今年開始反彈。經營不太理想的民生銀行的表現證明,銀行業的息差利差情況出現了見底回升。
總結以上數據情況會發現,2015年后銀行業息差利差出現了一個極不正常的猛跌,到2017年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低的水平,之后筑底并開始反彈。筆者以為,銀行業息差利差的拐點已經來臨,未來息差利差不可能再收窄(世界范圍內銀行業的息差和利差沒有長期低于1.5%的),只能是逐步回升。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股份行的90天以上逾期貸款撥備率等的變化。
股份行90天以上逾期貸款的撥備率和不良貸款撥備率在2012年之前都高達300%,2013年后全面下跌。在這個過程中,90天以上逾期貸款撥備率以更快速度下跌,到2015年初降到了120%。而不良貸款余額的撥備率降到了200%,降幅相對較少。這個差異背后的含義是什么呢?
筆者認為,2013年底到2015年,股份制銀行客觀上出現了大量的90天以上逾期貸款。但是股份制銀行并沒有大量的計提減值損失,沒有把這些逾期貸款確認為不良貸款,這就使得新增逾期貸款快速拉低逾期貸款撥備率。不良貸款的撥備覆蓋率下降說明,這一階段股份制銀行采取了非常寬松的壞賬認定原則。
股份制銀行90天以上逾期貸款的撥備率從2015年開始從120%逐級回升到今天的186%,同時不良貸款余額的撥備率卻還在持續下降,以至于到2017年90天以上逾期貸款的撥備率已經高于不良貸款余額的撥備率。到2018年前半年,股份制銀行合計的90天以上逾期的撥備率是186%,而不良貸款余額的撥備率是171%。這個變化特征說明什么呢?
這說明從2015年開始,銀行加強了不良貸款認定原則,把更多甚至全部的90天以上的逾期貸款都認定為不良貸款。這導致需要大量的計提資產減值損失。
我們統計以上數據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從2013年到2015年前股份行資產質量急速惡化,2015年之后逐步好轉。
我們需要注意,股份行90天以上逾期貸款撥備率的拐點發生在2015年,不良貸款余額撥備率的拐點發生在2017年初,也就是說股份制銀行業的客觀資產質量和報表資產質量先后出現向好的拐點。
國有五大銀行、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的數據也證明以上的向好情況。招商銀行的表現最為清晰,它現在的實際資產質量和報表資產質量都同步回升到2012年的水平,而2012年是這一輪銀行業壞賬爆發的起點。換句話說,招商銀行已經完全擺脫了這一輪的銀行業壞賬大危機,且率先進入新的發展周期。民生銀行的客觀資產質量和報表資產質量沒有回升但都在企穩,這也是民生銀行估值非常低的原因。
通過以上核心指標的分析,我們發現從國有銀行到股份制銀行,銀行業整體的資產質量都在明顯的好轉。國有大行和招商銀行的客觀資產質量和報表資產質量同步好轉,而股份行客觀資產質量已經確定,未來兩三年無疑會持續好轉。這是我們確定銀行業戰略拐點已經出現的最重要的依據。
那么,接下來,銀行業凈利潤和主營收入將要發生怎樣的變化?過去三年中,無論是國有大行還是股份制銀行凈息差凈利差下跌幅度在25%~35%之間,個別股份制銀行跌幅更大,接近50%。現在銀行業凈息差和凈利差的見底回升,實際上預示著未來一段時間息差的回升從可能性變為了確定性的事。
筆者曾經做過一個粗略的計算,大體上息差的回升幅度幾乎可以算作利潤的回升幅度,如果息差能回升10%,銀行的利潤就會回升10%。筆者認為,未來一兩年中國銀行業的息差回升10%~20%的客觀需求是存在的,從而為利潤的增加提供了動力。
更進一步,我們看到資產減值損失強烈地吞噬了銀行的利潤,但它會隨著資產質量的好轉而增加銀行的利潤。2013年后銀行資產質量開始惡化,所有股份制行2016年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甚至超過了當年的凈利潤,到2018年上半年,所有股份制銀行的當年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占凈利潤的比利是98%。要知道,在2012年前正常情況下,所有股份制行當年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只占到了當年凈利潤的20%。
假如銀行業順利度過了這一輪資產質量惡化周期,回到正常的年份,那么其減值損失——當年計提的減值損失恢復到25%左右的凈利占比,那么股份制銀行的利潤會被大幅增厚,這也是我們投資銀行很重要的一個思路和視角。
(李元剛、張保良、劉加忠對文章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