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孫哥
秋風起,上海最近的天氣格外舒服,溫度剛剛好。然而股市卻已經是深秋初冬的樣子了,從年初的題材股失去流動性,到年中的質押問題,如今輪到了強勢股補跌,比如前期走的比較強的醫藥、消費等,本周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調。按照傳統的“熊市四段論”分法,現在已經進入到了第四個階段,陰跌個股占了絕大部分。在這樣的時期,毫無疑問,有些個股已經有了投資價值,于是最近回購的公司開始增加了。
今年7月和8月,上市公司出現了回購小高潮,兩個月分別實施回購規模為49.63億元和49.45億元,實施家數分別為128家和147家。但無論是回購規模相對整個A股市場的市值還是成交,比重都不夠大,我們可以和美股比一下。標普數據顯示,在2018年二季度美國上市公司進行了4366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規模刷新歷史新高,更較一季度翻倍。美股回購是本輪2009年以來美股牛市最重要的根基,2009年一季度至2018年一季度,標普500指數成分上市公司總共回購自身股票總金額達到了4.23萬億美元,美股總市值也就20萬億美元,等于平均一年要回購總市值將近2%的比例。
A股最近也出了一個回購草案,要鼓勵上市公司積極回購。有很多人說這個政策是大的利好,孫哥認為還是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根據統計結果,普通回購預案公告對股票及其所在行業具有短期的提振作用,股票大概率取得顯著的超額收益。股權激勵回購預案屬于被動式回購,對股價的影響相對中性,漲跌參半。此外,上市公司實施回購當期的業績指標大概率會顯著改善,但并不能從長期改善公司盈利能力。因此,股票回購作為投資者進行價值判斷的參考因素之一,不僅要區分不同類型的股票回購,還需要結合上市公司基本面進行綜合判斷。在價值投資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時候,簡單的一個回購指標已經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只能作為一個輔助手段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