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環
摘要:在家禽養殖中,鴨是最為常見的養殖種類之一,隨著市場對鴨養殖產品的需求增加,鴨養殖業也逐漸擴大。在養殖中,受到養殖觀念、養殖方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鴨總會出現各種疫病。現重點討論鴨養殖中常見疫病的防治,希望給相關養殖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鴨;絲蟲病;呼吸道疾病;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 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4-0058-01
在鴨養殖過程中,一旦出現疫病沒有及時進行防控,將會導致養殖戶出現巨大經濟損失。鴨養殖中出現的疫病有多種[1],其中較為常見的就是呼吸道疾病、鴨絲蟲病、大腸桿菌病等,不及時做好控制和預防,將會降低鴨產品的質量。
1 鴨養殖中常見疫病
鴨慢性呼吸道疾病較為常見,這種疫病也可以稱為鴨竇炎,發病率較高,病原體是鴨霉形體。發病初期在病鴨眶一側或者兩側出現腫脹,隨著病程延長,腫脹部位變硬,常甩頭。
鴨絲蟲病也是常見疾病類型之一,屬于寄生蟲病,病源是鳥鴕線蟲。我國常見的鳥鴕線蟲分為兩種,其中臺灣鳥鴕線蟲病容易發生在2~8周齡鴨雛中,潛伏期在1周左右,病鴨出現身體消瘦情況,在腿部出現腫脹,存在呼吸和吞咽困難。四川鳥鴕線蟲也會侵害鴨雛,主要表現在兩肢,絲蟲病一般是在秋季流行。
鴨大腸桿菌病是大腸桿菌敗血癥之一,屬于急性傳感染性疾病類型之一,可能出現在鴨各個生長階段中[2]。感染大腸桿菌病后,鴨將會出現嗜睡情況,食欲下降,排出黃綠色糞便。少數病鴨會出現關節炎腫脹,即使治愈后,鴨也會出現生長緩慢情況。如果鴨雛出現大腸桿菌病,死亡率將會大大提高。
2 常見疫病防治策略分析
2.1 嚴格飼養管理工作
鴨養殖場選址中應重視濕度的控制,避免地面經常潮濕。在飼養日常工作中,要求嚴格依照相關標準對鴨舍環境進行清理工作,定期對鴨舍進行消毒。嚴格控制鴨舍溫度和濕度,冬季注意保溫和通風,夏季注意防暑T作。
如果鴨舍通風不良,將會形成大量的氨氣、甲烷等有毒氣體,導致病菌繁殖,因此鴨場嚴格實施“全進全出”制度,在日常飼養中,注意通風換氣,保證空氣的通暢性,夏季重視防暑工作開展,冬季注意鴨舍保溫T作。在飼養中前期的通風工作應注意保溫,在后期通風時,注意控制濕度變化。有意識控制飼養密度,避免鴨舍地面過于潮濕。同時在通風時注意配合噴霧消毒工作,減少粉塵中病原菌數量。
如果鴨舍已經是空舍,需要徹底清理鴨舍,可以采用氫氧化鈉溶液(濃度5%)或者霉素滅藥物(濃度1%)進行消毒,同時嚴格執行鴨舍檢疫工作,發現病鴨及時隔離。鴨舍帶鴨消毒每周開展2次,采用百毒殺進行噴霧消毒。
如果鴨舍出現疫病,需要對鴨進行藥物預防工作。鴨雛容易受到疫病的影響,因此在管理工作中需要重視鴨雛疾病的防治工作。對孵化室和相關器具嚴格消毒,消毒液可以采用0.03%的百毒殺或者是0.1%的潛力消毒靈。在飼養中,將水與泰樂菌素混合,濃度在500 mg/L,連續喂養3~5天。接著混合喂養25—75 mg/kg恩諾沙星,連續使用3~5天。也可以將水與氟苯尼考混合,濃度控制在100~200 mg/L,或者將環比沙星與水混合,劑量控制在500 mg/L,吉他霉素混合,劑量控制在0.1~0.3 g/kg,連續使用3~5天。最后將水與鹽酸環丙沙星混合喂養。
2.2 疫病的防控與治療
在鴨絲蟲病防治中,合理使用藥物進行防治,注射高錳酸鉀溶液。在鴨絲蟲病高發季節,應避免鴨放養,避免感染寄生蟲。同時在鴨經常活動的區域,適當補充敵百蟲或者石灰,濃度控制在百萬分之一。進行驅蟲工作,臺灣鳥鴕線蟲防控中,喂服丙硫苯咪唑,濃度控制在50 mg/kg,連續使用2天。如果已經出現疫情,及時將病鴨隔離,在治療中,在發病部位注射高錳酸鉀溶液直至腫脹部注滿,連續治療2天。也可以灌服左旋咪唑,將左旋咪唑溶于水中,濃度控制在10%,連續使用3天。如果寄生蟲是四川鳥蛇線蟲,可以在病灶部位注射四咪唑,藥物濃度在1%,同時在頜下注射四咪唑0. 2~0.5 mL,腿部藥物劑量注射在0.2 mL。
在大腸桿菌病的防治工作中,根據鴨養殖場的實際情況接種疫苗,當前國內常采用的疫苗主要是里氏桿菌油佐劑滅活疫苗,8日齡以下鴨雛注射1 mL里氏桿菌油佐劑滅活疫苗。對鴨注射慶大霉素預防,一般劑量控制在2—3 mg/kg。也可以注射卡那霉素,劑量控制在10~15 mg/kg,或在飼料中混合加味禽菌零散,劑量控制在6 mg/kg,連續使用5天。[3]
3 結語
筆者分析鴨養殖中常見疫病基礎上提出防治措施。為有效預防鴨養殖各種疫病,在養殖過程中,應充分調查當地鴨養殖常見疾病,做好清潔工作,嚴格控制飼料質量,同時通過藥物防治,促進鴨養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繼苓,鴨養殖中常見疫病的防治[J].中國動物保健,2016,18(8):31-32.
[2]徐宏,鴨養殖中常見疫病的防治丁作研究[J].中國動物保健,2016,18(10):26-27.
[3]徐景香,常見疫病在鴨養殖中的防治分析[J].中國畜禽種業,2016,12(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