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建新
摘要:盡管奶牛蹄對感染抵抗力極強,但是蹄部每天都比牛體其他任何部位接觸病原體的幾率和濃度高,任何影響蹄及其周圍組織結構完整性的狀況都能極大增加感染的風險。在各種飼養環境下都存在牛感染這些疾病的危險,尤其是潮濕、泥濘的環境下,牛蹄部感染的幾率增大。奶牛易患毛樣踵部疣、腐蹄病、蹄葉炎等蹄病。現闡述以上三類蹄病的防治方法,并給出了可供參考的蹄部護理方法。
關鍵詞:奶牛;毛樣踵部疣;腐蹄病;蹄葉炎;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 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4-0062-01
1 毛樣踵部疣
毛樣踵部疣涉及防疫問題,牛場引入新動物時,應對此予以重視。毛樣踵部疣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表現為蹄趾間生長草莓色瘤,毛狀物常從這種瘤中長出,毛樣踵部疣的病因仍不明確,但可能由一種螺旋體引起。這是新建和擴建牛場中的一種常見疾病。奶牛場在引進奶牛時應事先制定一套引入處理方案,可借助擠奶臺噴灑藥劑或進行浴蹄處理。治療過程至少需持續2周以確保將患病水平降至可控制范圍。該病很難根除,但是只要保持警惕性和環境衛生就可以將其控制。
2 腐蹄病
腐蹄病也是一種傳染病,但不如毛樣踵部疣那樣容易觀察到。細心的觀察者首先會發現蹄上緣皮膚、趾間或蹄球部紅腫;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跛行;如果不及時處理,感染將侵入軟組織并引起感染部位破潰、流出膿汁,此時病變部位散發出特有的惡臭氣味;隨后,關節腔也被感染,動物出現發熱和精神沉郁等全身性感染的癥狀,這時,患病動物體重下降,如果處于泌乳期,則奶產量下降,如果不進行治療,動物將會死亡。
腐蹄病是一種接觸性傳染病,由節瘤擬桿菌和壞死梭桿菌共同引起,其他可能的病原包括羊肢腐蝕螺旋體和化膿棒狀桿菌。雖然該病的傳播受天氣狀況的影響,但健康動物在感染動物污染的地面上行走是該病主要的傳播方式。新引進動物應進行隔離,修整其蹄部,然后用3%的福爾馬林或5%的硫酸銅浴蹄。在某些情況下,口服碘化物對預防該病有益。控制腐蹄病的措施在于修整泥濘或粗糙的地面,定期為動物修蹄,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隔離感染動物,使用適當的消毒劑消毒。對腐蹄病可進行全身或局部抗生素治療,在浴蹄的同時配合使用干燥劑。其他可加速康復的措施包括清潔蹄部,使用保護敷料,將趾捆在一起及去除壞死的組織。推薦使用蛋氨酸鋅治療及預防該病。嚴重病例,手術切除感染蹄可取得良好效果。
3 蹄葉炎
蹄葉炎泛指蹄小葉和蹄乳頭的炎癥。蹄葉炎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專家認為60%—90%的奶牛患有蹄葉炎,但這些患牛有少數出現跛行。對蹄葉炎的抗性受遺傳因素影響。蹄角度越理想,其生理結構就越合理,蹄部疾病也就越少;若牛蹄陡而短,則其長壽性差。理想的蹄角度約為45。,但蹄角度的遺傳性很低,許多管理因素影響這種體征,同時這些與管理相關的因素也與蹄葉炎的發生有關,包括不舒適的路面,牛站立或走動時間過多以及外傷等。除此以外,泌乳期奶牛日糧中纖維素不足常導致酸中毒,從而引起急性蹄葉炎或加重已有的亞急性蹄葉炎的病情。
能量飼料多而草料不足是飼養高產母牛群經常發生的飼料問題。在瘤胃中,這些精料迅速分解產酸,超過了牛瘤胃自身中和酸的能力,引起瘤胃酸中毒。在這種環境下,多種瘤胃微生物死亡,其死后釋放的內毒素被機體吸收從而刺激機體釋放組胺,最終影響蹄真皮的微血管系統,于是引起蹄壁和蹄底的異常生長(過度生長)并導致蹄角質變軟向蹄表面延伸。在發生多次酸中毒的牛,蹄部可見有一系列白色或淺黃色的平行線。酸中毒的時間長短可以根據線的間距來估計;蹄部以每個月5 mm的速度生長。蹄小葉和蹄乳頭也會出現腫脹。酸中毒引起的蹄葉炎一般會產生劇烈疼痛,屬于急性蹄葉炎類型。如果奶牛舒適度差會導致牛站立時間過長。在潮濕或粗糙的水泥地上長時間走動可破壞其蹄部結構的完整性;潮濕的環境使蹄壁和蹄底角質軟化,引起異常磨損并增加了發生外傷或其他損傷的風險。隨著蹄葉和蹄乳頭變軟,蹄骨則開始從蹄壁和蹄底分離。
4 蹄部護理
修蹄應是牛場中日常性的工作。顯然,各種管理因素影響牛群所需的蹄部修護程度,但在所有經營管理體系中,常規的蹄部護理和專業修蹄都可延長牛的生產利用年限。一項良好的蹄部修護計劃平均來說,能夠延長牛的泌乳壽命。修蹄的主要目的是把體重在各趾之間平均分配以保持各蹄的平衡,通過去除蹄底的角質層以重塑蹄部的正常形態。修蹄過程本身也能刺激機體產生新的、健康的角質。舍飼母牛蹄部易生長過度而趾變長,蹄底也長出多余的組織,導致蹄踵和飛節過度負重、系關節承受的壓力增大。如果這些問題不能通過恰當地修蹄予以糾正,則會形成永久性的損傷:如腿彎曲畸形、系關節無力和母牛生產壽命縮短。如果修蹄得當,則動物站立平穩,走動穩健,每條腿都以最佳角度支撐其所承擔的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