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舒



2016年,由科幻小說《火星救援》改編的同名電影在全球上映,其小說本身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硬科幻佳作。中國暢銷書《三體》也是憑借其嚴謹的天體物理描述和情節架構,榮獲科幻界大獎“星云獎”。不同于以情節取勝、科技內容較弱的軟科幻,硬科幻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醫學等為基礎,描寫極其可能實現的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本期摘選了美國媒體評選的“史上十佳硬科幻小說”,喜歡的讀者可以找來一讀。
《海底兩萬里》
(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儒勒·凡爾納,1870年)
凡爾納被看作是“科幻小說”的先驅。在他的科幻作品問世60年后,這個提法才出現在公眾視野。《海底兩萬里》應該算是凡爾納最具預見性的作品,書里提到的潛艇戰、水肺潛水甚至泰瑟槍在未來一一變為現實。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其尺寸、航速等性能居然與書中的“鸚鵡螺號”潛艇極為接近,所以以之命名也就不足為奇了。
《時間機器》
(The Time Machine,H.G.威爾斯,1895年)
盡管威爾斯在描述這臺機器的操作原理時有照搬自己舊作之嫌,但值得肯定的是,這部書使更多人意識到,時間旅行可以依靠科技手段實現,而不必像早期同類題材小說中提到的那樣需要借助魔法。繼威爾斯在書中描述四維宇宙中的時間旅行場景之后,近幾十年來,物理學家們紛紛展開了對時光機器的理論研究。
《我,機器人》
(I, Robot ,又名《機械公敵》。艾薩克·阿西莫夫,1950年)
早在1941年,阿西莫夫就發明了“機器人學”這個詞。在這部短篇小說集里,他提出了最為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除非違背第一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違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雖然阿西莫夫的作品中沒有過多描述機器人的“電子腦”如何運作,但他提出了由于意想不到的指令沖突,會使機器運轉良好但行為怪異的問題。這種不易察覺的漏洞對后來的計算機程序員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
《震蕩波騎士》
(The Shockwave Rider,約翰·布魯勒爾,1975年)
作為賽博朋克小說的開山之作,《震蕩波騎士》比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漫游者》早出版了整整9年,比“網絡黑客”一詞的出現早了整整5年。比起關于虛擬現實網絡空間的描寫,這本書更加獨到的地方在于描寫了一個電腦黑客,在全球的計算機網絡植入了一種可以自我復制的程序。布魯勒爾把這種程序稱作“蠕蟲”。1982年,施樂帕克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們發現,他們在分布式計算領域遇到了和小說中描述驚人相似的情形。到了1988年,現實世界中的第一個“蠕蟲”病毒已經通過早期的互聯網感染了上萬臺電腦。
注:賽博朋克又稱數字朋克、賽伯朋克、電腦叛客、網絡叛客,是科幻小說的一個分支,以計算機或信息技術為主題,小說中通常有社會秩序受破壞的情節。常見元素包括:黑客、數字空間、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控制論與電腦生化、都市擴張與貧民窟、大型企業、基因工程、毒品和生化、恐怖主義,特別是計算機恐怖。
《賽亭星》
(Cyteen,C.J.切瑞,1988年)
這部小說的背景設定在一個環境惡劣的星球,那兒的定居者們和地球人的關系不甚友好。故事里,人類的克隆不再是單純的基因復制,科學家們試圖通過制造相似的童年經歷,來重塑一位最有價值的公民的性格。通過這部作品,切瑞巧妙地探討了先天性和后天性的關系。
《天堂的噴泉》
(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阿瑟·C.克拉克,1979年)
假設有這樣一臺“太空升降機”,人們可以利用10萬公里長的高壓電纜搭乘它從地球表面到達高地球軌道。如果書里的這個設想成真,其預見性足以和小說《海底兩萬里》的“鸚鵡螺號”潛艇相媲美了!盡管克拉克沒有提出太空升降機的具體構想,但他確實進行了一些實際計算來說明這個設想的工作原理。他甚至想到可以用碳纖維來制造這種電纜。20年后, NASA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首次正式使用碳納米管作為研制“太空升降機”的核心材料。
《鉆石年代》
(The Diamond Age,尼爾·斯蒂芬森,1995年)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貧窮的小女孩偶然間得到了一本奇妙的啟蒙書,它可以適應閱讀者所處的任何一種環境。通過描寫這本書和孩子生活的世界,斯蒂芬森展示了工程師埃里克·德雷克斯勒關于分子納米技術的前景設想,即微型機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無所不能。
《火星三部曲》
(The Mars Trilogy ,金·斯坦利·羅賓遜,1992-1996年)
故事中,人類對火星的殖民化從2026年開始,在200年后結束。其間,人類大致完成了對火星地形的改造,第一次走進了星際空間。故事詳細描繪了火星殖民者的日常生活,介紹了火星的地理環境,其生動程度使讀者對這個紅色的星球仿若身臨其境。
《彩虹盡頭》
(Rainbows End,弗諾·文奇,2006年)
即使這部小說的背景設在了2025年,可書中著力描繪的“增強現實”技術還是遠遠超出了讀者的心理預期。戴上特制的眼鏡,佩戴者的眼前就會出現網絡上的數字信息和每個路人的社交網絡檔案。真實的環境和虛擬的物體可以實時疊加,比如在汽車和飛機上疊加上怪獸和龍的圖案等等。
注: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 AR),是一種實時地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并進行互動。這種技術最早于1990年提出。隨著隨身電子產品運算能力的提升,增強現實的用途越來越廣。
《熾熱》
(Incandescence,格雷格·伊根,2008年)
作者之前曾寫過一本書介紹廣義相對論和天體物理學的入門知識。盡管如此,鑒于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加之跨星系文明的背景,這部作品似乎理所當然被歸入“太空歌劇”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