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楠
摘要:羊壞死桿菌病是養羊生產過程中常見的慢性傳染疾病,一旦發生對羊群危害較大,嚴重影響養羊的經濟效益。如何有效防控該病發生是提高羊養殖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現就羊壞死桿菌病的病原、流行特點、臨床癥狀以及病理變化等進行綜述,并提出科學的防治方法,以期為防治該病做貢獻。
關鍵詞:羊;壞死桿菌病;病原;流行特點;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 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4-0076-01
1 病原
羊壞死桿菌病的病原為羊壞死桿菌,該菌為革蘭氏陰性專性厭氧菌,菌體呈多形性特點,多呈球狀或長絲狀,該菌無鞭毛,無芽孢,不產生莢膜。本菌為專性厭氧菌,培養基中加血清、葡萄糖等能促進其生長。在血清瓊脂平板上經48 -72 h培養,形成灰色不透明的小菌落,菌落邊緣呈波狀。在含血液的平板上,菌落周圍形成溶血暈,呈β-溶血。在肉湯中形成均勻一致的混濁,后期可產生特殊的臭味[1]。
2 流行特點
該病多流行于潮濕、多雨、地勢低洼的地區,呈地方性流行和散發。牛、羊、馬、豬、雞和鹿等畜禽和野生動物都易感,人也偶有感染,但以羊的易感性最強,尤以4月齡以內的羔羊感染性最強,癥狀最為嚴重。病羊和帶菌羊是該病主要的傳染源。病羊和帶菌羊通過口腔、腸道、生殖道等處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向外界排出致病菌,健康羊由于皮膚、黏膜發生損傷而被感染。有時也可經臍帶感染。
3 臨床癥狀
該病潛伏期為數小時甚至1—2周,一般為1—3天。由于羊受侵害的部位不同,所以表現的臨床癥狀也不相同。
腐蹄病。病羊表現跛行癥狀,發病初期常為一肢患病,隨著病情發展,病羊患肢不敢負重,站立困難,嚴重者全身癱瘓。病羊蹄部腫脹,而后發生潰爛,趾間、蹄冠、蹄緣、蹄踵等處出現蜂窩織炎,擠壓腫爛部有發臭的膿樣液體流出。隨著病情發展,可波及到腱韌帶和關節,有時蹄匣脫落。病羊出現長期跛行,行走困難,或長期臥地不起,如治療不及時,常因此發生膿毒敗血癥而死亡。
壞死性皮炎。病羊主要表現為身體內側、臀部及頸部等處皮膚發生壞死和潰瘍。發病初期病羊皮膚發癢,皮膚表面有干痂的結節、腫脹,無熱感和痛感,隨病情發展,組織逐漸壞死形成壞死灶。通常可見壞死灶4~5處,多的可達10多處。患部出現脫毛、滲出,皮膚發白。壞死灶破潰并有灰黃色或灰棕色惡臭創液流出,破潰后流出液體。破潰的壞死灶創口邊緣不齊,創底不平,嚴重病例病變可侵達肌層、韌帶和骨骼,甚至在腹腔或胸腔造成透創或肢端腐脫。
壞死性喉炎。壞死性喉炎又稱“白喉”,該型病癥多發生于羔羊。病羊表現為病初體溫升高、食欲下降、流涎、呼吸困難、鼻腔流出膿性分泌物。齒齦、舌、唇等處可見水泡、結節。逐漸形成結痂,結痂剝落后形成不規則潰瘍面,易出血,隨病情發展,齒齦腫脹、疼痛、牙齒脫落,病羊不能進食,呼吸更加困難,病變逐漸轉移到其他臟器,引起多種器官發生病變,引起全身癥狀,最后導致死亡。
4 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主要病變肝臟腫大,質地較硬,呈土黃色,散布大量黃色或灰白色的干酪樣壞死灶,界限明顯,多數病例肝臟上有數個膿腫,直徑1—3 cm,外有厚膜包裹,內部充滿白色乳油狀黏稠的膿液或豆渣樣壞死塊[2]。肺臟發生實變,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白色壞死灶,切面呈化膿樣或豆腐渣樣,病變位置與胸壁黏連,形成壞死性胸膜炎和心包炎。心肌上可見米粒大小的白色圓形壞死灶。瘤胃內食管溝和前腹囊處可見壞死灶,周圍由高出的上皮包圍著。在胸骨、氣管及喉頭等處也可見壞死灶。腎臟腫脹,表面可見少量出血點。淋巴結出血水腫,可見小壞死灶,真胃和回腸黏膜下層水腫,有斑條狀出血。
5 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圈舍衛生良好,確保舍內環境通風干燥。及時清理圈舍內的糞便、廢棄物,活動場地平整沒有異物。定期對圈舍內外環境、各種器具等進行消毒,環境消毒可用2%的煤酚皂、20%漂白粉等溶液進行消毒。注意觀察羊群狀態,對有外傷的羊應及時處理傷口,用藥包扎。提供營養豐富的優質全價飼料,科學配比日糧結構,滿足羊對營養物質的需求。
6 治療
進行治療時,應根據發病部位及癥狀進行相應治療。治療蹄部患病時,先用清水將羊的蹄部清洗干凈,然后將壞死組織和膿汁徹底清除干凈,用30%硫酸銅沖洗患蹄,創內涂以10%碘酒,再向蹄底部的填人高錳酸鉀粉,然后用紗布包扎,2~3天換1次藥。治療壞死性口炎應先將口腔周圍及頜下病灶徹底清除干凈,然后用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在創面上涂擦碘甘油,每天1次,直至痊愈為止。
參考文獻:
[1]陳芬梅,壞死桿菌病的研究進展[J].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08,38(4):49-50.
[2]李慧榮,淺析羊壞死桿菌病的診斷及防治措施[J].新農村(黑龍江),2017(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