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績符合預期,但財報發布后股價卻應聲下跌,根本原因在于投資者對京東預期過高。對于轉型中的京東,市場理應給予更長的考察時間,關注新崛起的業務,而非單季的利潤表現。
8月16日,京東集團公布了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本季度,京東凈收入達到1222.9億元(約185億美元),同比增加31.2%。歸屬股東凈利潤-22.1億元(約-3.3億美元),去年同期為-4.96億元。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歸屬股東凈利潤4.8億元(約7230萬美元),去年同期9.8億元。
京東二季度凈利潤出現虧損,最主要的原因是今年一月采取了新的會計準則,重新評估了長期股權投資,造成27億元損失。同時,這筆虧損也抵消了出售餓了么股份所獲得的13億元收入。但這種損失并沒有真正地造成現金流出,也不代表經營情況的惡化。
整體來看,京東本季度的運營情況算是比較穩定的。京東商場的利潤率達到1.1%,去年同期為0.8%。毛利率13.5%,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正如首席財務官黃宣德所說,京東在二季度業績保持健康勢頭,收入穩健增長。
二季度,京東交易額達到4374億元,增幅30.5%。由于體量問題,活躍用戶增速下滑至21.5%,為3.14億元。
本季京東財報一大亮點在于京東首次披露了其服務收入的結構。2018年1-6月,京東服務收入118億元,增幅51%。這符合筆者此前在一季報的判斷,即服務收入有望成為京東新的增長引擎。(見圖)
京東的服務收入主要包括傭金、廣告、提供給商家的物流服務等。本季度,京東首次披露了該業務的具體結構。2018年上半年,京東服務收入204.3億元,其中平臺及廣告收入153.2億元,物流和其他服務收入51.1億元。
其中,物流收入表現得更為亮眼,本季度的同比增長達到了151%。今年上半年5110萬元的收入,與去年全年5120萬元的物流收入幾乎持平。劉強東之前談到京東未來規劃時表示,京東當前的業績增長主要還是來自零售業務,但在未來,以“物流為載體的供應鏈服務與技術”驅動將成為拉動京東業績增長的新動能。而這套以“物流為載體的供應鏈服務與技術”將不僅僅局限于零售業,未來還會進入金融、保險、汽車等領域。
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在一季度才正式提出轉型零售基礎設施服務商的概念,但其實京東早已規劃了更加遙遠的未來,一個不僅僅是零售行業的未來,那時的京東將不僅僅為零售企業提供基礎設施服務,更會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京東物流將成為這一切的主要載體。
另一個亮點在于研發投入持續高增長。2017年四季度和2018年一季度,京東在技術方面的投入增幅分別為74.5%和87.2%。本季度他們現在依舊維持著這種高投入。二季度,技術與內容費用達到27.8億元,同比增長79.8%。營收占比從去年同期的1.7%升至2.3%。
回顧過去數月,他們的確在人工智能、無人車、金融科技、無人零售等多個領域有所斬獲。今年4月,京東推出開放人工智能平臺NeuHub,提供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等服務。6月,京東無人車智能產業基地在長沙落地。而就在不久前,印尼的首家京東無人超市正式開業。Google在6月18日以5.5億美元入股京東。雙方未來將在人工智能、AR/VR、無人技術等多個領域進行探索。
最后,談一下股價。整體來看,京東本季度的表現算是比較平穩的。一季報時候,京東對二季度的展望是營收1200億-1240億元,增幅29%-33%。以此來看,本季度他們的表現完全在預期范圍內。
但財報發布后,京東股價還是下跌了1.21%,以每股31.97美元收盤。筆者認為根本原因在于投資者對京東的預期過高,他們仍然以過去的標準要求京東。但在整個行業日趨飽和,同時京東體量已經非常大的情況下,這一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對于轉型中的京東,市場理應給與更長的考察時間,關注新崛起的業務,而非單季的利潤表現。
(本文作者系前騰訊、京東電商戰略分析師、京騰匯創始人李成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