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祿
目前A股已經處于相對底部,雖然市場情緒仍有待修復,但當前市場的機會已經逐漸大于風險,近日市場的反彈就是有先覺資金在抄底。
截至7月12日,上證綜指年內下跌了14.2%,全部A股的動態市盈率由年初的19.53倍降至15.04倍,市凈率也由年初的1.94倍降低至1.66倍。雖然相比前幾次歷史著名大底,目前A股市場整體估值并未創出新低,但相對之前最近的一次階段低點(2016年年初熔斷后2638點時,市場整體15.46倍的平均市盈率,1.83倍的平均市凈率),目前的估值水平還是有一定幅度下降。多位專業人士表示,目前A股已經處于相對底部,雖然市場情緒仍有待修復,但當前市場的機會已經逐漸大于風險了,近日市場的反彈就是有先覺資金在抄底。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7月12日,剔除整體估值明顯極低的銀行股(銀行股的行業市盈率為6.63倍)影響,非銀行A股的動態市盈率為20.44倍,相比之前幾次底部數據,目前非銀行A股的整體市盈率已經低于2010年的2319點和2016年的2638點時的平均水平(見表1),前兩個低點的市場平均市盈率分別為21.48倍和24.5倍。
資本市場歷來有“牛市市盈率、熊市市凈率”一說,在目前的熊市中,從市凈率的情況統計,目前A股已經處于了歷史底部。數據顯示,7月12日全部A股的動態市凈率為1.66倍,和幾次底部數據對比,目前的市凈率相對1664點、2319點、2132點和2638點低點時的2.01倍、2.42倍、1.79倍和1.83倍估值水平均有所下降。對于目前的市場位置,璟恒投資總經理兼投資總監李志強在接受《紅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A股的估值水平已經處于相對歷史底部,未來中長期看好A股的市場機會。
目前,雖然市場內外部的不確定因素仍較多,但對于短期A股是否會繼續下探,申萬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向《紅周刊》記者表示,如果有新的大利空消息出現,不排除A股有繼續下探的可能,但如果沒有新的大利空因素,則就目前市場估值水平和調整幅度來看,已經調整的比較充分了。中金公司在2018年下半年的策略展望中也提出,全部A股盈利能力有望在去年高增長的基礎上繼續實現11.3%左右的增速,其中金融公司的利潤增速約為6.4%,非金融公司的利潤增速約為16.1%。中金公司分析師王漢鋒認為,去杠桿等政策與改革在帶來短期陣痛的同時也為中期的穩健增長奠定了基礎。短線市場可能繼續消化利空,但整體市場機會已經大于風險,從當前到下半年市場很可能會經歷先抑后揚的過程。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三大塊分析,隸屬“投資”板塊的行業成為了目前市場中最大的估值洼地。其中,鋼鐵股被低估的嫌疑很高,目前行業整體市盈率、市凈率分別低至8.63倍、1.21倍,而該行業一季度的行業利潤平均增速卻高達93.08%,中期業績預期增長也仍保持在高位。統計數據顯示,34家鋼鐵公司中已有14家提前公布了中報業績預告,除了ST滬科繼續虧損外,其余13家公司均預喜。預增幅度上,它們的中期業績預期均超過了50%,安陽鋼鐵、柳鋼股份、華菱鋼鐵等8家公司更是預計中報凈利潤將實現翻倍增長。
目前,鋼鐵行業已進入傳統淡季,但在環保趨嚴、政策加碼、監管不斷壓制產能釋放下,其庫存結構仍很健康。下半年,環保限產使供給邊際增量不大,基建承壓存在改善空間、房地產新開工韌性猶在,鋼結構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制造業復蘇、投資企穩反彈也能對沖部分基建下滑的影響。民生證券分析師楊林明確表示,因今年春季需求釋放較晚,為避免秋冬季環保限產影響,基建開工集中在二三季度,施工強度的提升從大概率上將使得鋼價利潤有望繼續保持高韌性。
同為投資類行業,房地產板塊今年一季度利潤增速達到了39.93%,目前行業平均市盈率、市凈率分別為10.23倍、1.44倍。對于房地產行業,雖然受到了國開行總行“棚改”項目合同簽訂審批權回收總行的利空傳聞影響,使得地產股在近期全面下挫,地產指數在6月25日~7月6日期間下跌了15.65%,但若考慮到住建部近期對棚改政策的表態“進一步合理界定和把握棚改的范圍和標準,不搞一刀切、不層層下指標、不盲目舉債鋪攤子”,房地產行業基本面沒有變壞,仍有很大機會。桂浩明認為,即使棚改全部“一刀切”,也不會影響整個地產行業,在融資收緊的大背景下,快回款、高周轉、融資渠道多元化、且在一二線城市大量囤地的龍頭房企仍具有一定優勢,不會因棚改政策變化而停滯。
相比“投資”類行業,消費板塊行業估值與業績增速均不低。數據統計顯示,消費板塊中的家用電器行業在一季度行業25.01%的利潤增速背景下,7月12日的市盈率和市凈率分別達到了15.98倍、3.08倍。與鋼鐵股幾乎全線預喜相比,已提前公布了中報業績預告的34家公司中,預喜公司只有22家(占比64.71%),由此也說明家電行業內部是有明顯分化的。對于內部分化的家電股,廣發證券家電分析師曾嬋認為,投資者可關注一些具備國際競爭力與全球化布局的家電龍頭,如業績確定性高的白電龍頭青島海爾、美的集團、格力電器,小家電龍頭蘇泊爾等。
食品飲料、醫藥生物行業在2017年、2018年曾紅極一時,兩行業在持續表現的同時,今年一季度的利潤增速也分別達到了31.47%和30.48%,不過,在近期市場回調中,兩行業也都出現了大幅回調,整體估值下降為31.18倍和36.65倍。王漢鋒認為,盡管宏觀層面的不確定性依然會困擾市場,但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依然是中國最確定、最具持續性的趨勢,下半年食品飲料、醫藥生物類優質公司仍值得超配。
相較“投資、消費”兩大板塊,“三駕馬車”中的“出口”類行業的估值情況相對堪憂,最典型要屬電子行業。雖然表面上電子行業目前的市盈率為31.35倍,低于食品飲料、醫藥生物等消費行業平均估值,但需要注意的是,該行業業績表現卻相對平庸,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增速僅為1.79%,遠遠低于食品飲料、醫藥生物行業31.47%和30.48%的業績增速。同樣,商業貿易行業雖然整體估值也僅有22.12倍,但其利潤增速同樣有限,今年一季度行業平均凈利潤增速只有13.32%,隨著二季度以來貿易摩擦的不斷升級,加稅的負面影響會逐步體現在相關公司的業績表現中。慶幸的是,就目前電子行業公司已發布中報預告情況看,這種利空還尚未體現,133家提前公布中報預告的公司中仍有98家業績預喜,占比73.68%。桂浩明表示,雖然貿易摩擦的利空會影響電子類公司,但也不排除未來國內會有政策利好刺激,進而部分抵消加稅利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