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章
摘要:馬鈴薯因其營養價格高,適口性良好,并且耐貯存是人們較為喜愛的一種蔬菜,另外,馬鈴薯還具有良好的飼用價值,可為畜禽提供營養,尤其是作為冬季青綠多汁飼料缺乏時的營養補充。要想達到穩產、高產的目的,需了解馬鈴薯對環境的要求并掌握栽培技術。
關鍵詞:馬鈴薯;環境;溫度;光照;養分;田間管理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3-0041-01
1 馬鈴薯對環境的要求
溫度。種薯在土壤溫度為4~5℃時發根,在5~7℃時開始發芽,在溫度為10~12℃時幼芽開始快速生長,并且逐漸的健壯,在18℃下長勢最好。一般情況下,在高溫時候播種會先出芽后生根,在低溫下播種時,會先生根再出芽。莖葉的最適宜生長溫度在20℃左右,并且溫度越高,莖越細,葉片越小,而溫度過低,莖葉則會停止生長,馬鈴薯莖葉受到霜凍后會發生枯萎。塊莖膨大的最適宜土壤溫度是在16~19℃,超過20℃則生長緩慢,在25℃則停止膨大,30℃左右時塊莖停止生長。
養分。馬鈴薯主要以吸收氮、磷、鉀為主,在馬鈴薯的整個生育期,鉀的吸收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并且按照馬鈴薯總吸收量的百分比來計算,發芽期和幼苗期分別為6%、8%、9%,發棵期分別為38%、36%、36%,結薯期分別為56%、48%、55%。按重量來算,每生產5000 kg的馬鈴薯,需要22.2 kg氮、10.1 kg磷、50.8 kg鉀。馬鈴薯吸收硼、銅、鋅等微量元素對于生長發育、品質的改善都有明顯的效果。
光照。馬鈴薯喜光,如果光照不足或者種植地蔭蔽缺光,會導致莖葉徒長,影響塊莖形成與膨大。因此馬鈴薯需要充足的光照,并且在長日照下莖葉、花果以及根狀莖的生長速度快,在短日照條件下,則有利于塊莖的形成。
土壤。馬鈴薯適宜種植在土層深厚、質地疏松,肥沃的土壤,并且要排水方便,通氣良好,富含有機質,一般最適宜種植馬鈴薯的土壤是沙壤土,并且pH值在4.8—7.1間,這樣的土壤環境易于馬鈴薯根系的發育和塊莖的膨大,注意堿性土壤不適宜種植馬鈴薯,易導致發病。
2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選地和整地。要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排灌良好、中性或者酸性的砂質地,忌連作,前茬作物不能是番茄、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也不宜為甜菜、白菜、甘藍等,否則易感染病蟲害,影響產量和質量,前茬作物最好為玉米或者小麥。另外,如果前茬作物施用了長效除草劑,并且除草劑的效力還未過期,也不可種植馬鈴薯。種植前需要翻耕土地,深翻20—25 cm,翻地后耙地、起壟,最后鎮壓,達到播種狀態。整地的標準要求土壤細碎,土層上虛下實,壟直,壟距和壟體高度均勻。
種薯選擇和處理。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種植地的土壤條件,市場的需求等選擇高產、抗病能力強的品種,最好選擇脫毒的種薯。在選擇了品種后就要進行種薯的處理工作。種薯在播種前的15~20天出窖,然后將其放置在13—15℃的黑暗后平鋪2~3層,然后逐漸的暴露在散射光下,進行催芽。在曬種的過程中每隔2~3天都要翻動1次,使種薯充分的見光,在催芽的過程中要避免陽光直射、種薯受到雨淋和霜凍,并在催芽的過程中還要淘汰病薯和爛薯。當芽長至o.5—1 cm左右時即可進行種薯切塊。在切塊時要將健康的種薯豎切,每塊確保有1—2個健壯的芽眼,大小一般要求在40~50 g,在切塊時切刀要使用70%的酒精或者5%的來蘇兒消毒,并每切完一個種薯后都要將切刀消毒,以減少病害的發生。為了防止病毒的傳播,最好使用整薯播種。為了減少馬鈴薯發生病蟲害,提高發芽出苗率,在播種前可使用藥劑拌種,一般100 kg的種薯可使用70%甲基托布津粉劑100 g、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15g、滑石粉1.5—2 kg和微量元素等混合后拌種,并將其放在通風處待創傷愈合后再播種。最好使用專用的馬鈴薯種衣劑包衣處理,可以有效的防止播種后發生爛種,并可以起到殺菌,降低發病率,提高出苗率的作用。
施基肥。馬鈴薯需肥量較大,為了達到穩產、高產的目的,提倡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的肥力以及馬鈴薯的需肥規律確定最佳的施肥量、施肥種類及施肥方法。要在播種前施足基肥,主要以農家肥為主,在耕地時一同施入,施加量為每公頃30—45噸,播種時開溝施加種肥,并適當的補充微肥。
播種。當10 cm深度的地表土層的溫度連續3天都可穩定的達到7~10℃時,即可播種,播種可根據種植面積采用人工播種或機械播種,播種量為每公頃1800 kg左右。播種深度一般為6—10 cm,龔距在65~70 cm,株距保持在18~30 cm。合理的密植,具體的密度要根據品種、地力來確定,通常早熟品種每公頃為6~7萬株,中晚熟品種為5~6萬株。
田間管理。苗出齊后進行間苗和定苗,并且及時的中耕除草,可使用除草劑除草,效果較好,中耕的目的是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促進植株的生長發育。一般第一次中耕除草在出苗后進行,在現蕾期進行第二次要高培土,最后一次在封壟前。在馬鈴薯的生長過程中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及時的追肥,一般使用化肥,包括尿素和磷酸二銨,用量為每公頃100—150 kg。整個生長期土壤田間持水量保持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