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永清
摘要:豬藍耳病是由豬藍耳病病毒引起,由于該病主要引起患豬生殖系統以及呼吸系統功能障礙,因此又稱為豬繁殖呼吸綜合征(PRRS)。而高致病性病例是由豬藍耳病病毒(PRRSV)的變異株引起,該變異株致病能力強、傳播速度快,以妊娠期母豬以及剛出生的仔豬為易患豬群。該病首次在美國報道,我國最早于1996年報道了豬藍耳病。由于該病可對養豬產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明確其病因并做好相關預防措施至關重要。
關鍵詞:豬;藍耳病;病因;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3-0046-02
1 病因及流行特點
自然宿主為豬和野豬,在出現顯性癥狀前,病毒一直在豬體內潛伏感染,一旦感染很難清除。
傳染性強,可通過水平傳播途徑在不同年齡、品種、性別的豬群內傳染或通過感染的妊娠母豬垂直傳播給仔豬。
易感豬群往往為免疫功能較低的、營養不良、全身情況較差的豬群,尤以圍產期母豬以及剛出生的仔豬居多。據統計,該病可引起母豬流產率達30%,引起仔豬感染率達100%、死亡率達50%,此外育肥豬也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該病除了具有較高的傳染性和致死率外,還可引起豬的免疫抑制,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導致豬群內繼發感染其他疾病的風險增加。
2 發病誘因及臨床表現
2.1 發病誘因
應激:短期高強度的應激可誘發已感染PRRSV的豬群出現流產、猝死等情況,而長期低頻的應激,如豬舍通風不良、溫度不適、衛生環境差等多種外界危險因素可引起豬群大面積發病。
持續排毒:一部分藍耳病毒活躍的母豬可通過胎盤、乳汁等途徑傳染仔豬;發病仔豬大量排毒,若清洗空欄不足導致飼養環境中藍耳病毒長期存在,感染后續批次仔豬,育肥豬同樣存在反復感染情況。
引種:在藍耳病毒陰性豬場引入陽性帶毒種豬,則可導致豬場大面積藍耳病暴發;在藍耳陽性穩定場,引入藍耳病毒感染活躍種豬,則可因打破之前的感染平衡狀態,若同時伴有隔離失調,則可導致豬群暴發藍耳病;藍耳陽性豬場引入陰性種豬,在隔離馴化不到位時同樣也會引發藍耳病。
2.2 臨床表現
該病感染后潛伏期為3~37天不等,根據發病急緩可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由于主要侵及生殖及呼吸系統,發生在不同時期的豬群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母豬以生殖功能障礙為主,育成豬以呼吸系統功能損害表現為主,仔豬則表現為出生后喂養困難、高死亡率。
發病母豬以精神不振、食欲廢絕、逐漸出現呼吸系統功能障礙的表現。妊娠母豬可發生不同程度的流產、早產等[1]。仔豬則以呼吸困難,運動失調等癥狀為主要表現,產后1月內死亡率最高。1月齡仔豬有時可出現腹式呼吸、進食困難、高熱、腹瀉、共濟失調等,少數仔豬可見淺表皮膚發藍發紫,全身肢體末端皮膚發紺。斷奶前死亡率較高,斷奶后增重降低,死亡率可達10%—25%。若能耐受,則日后可表現為生長緩慢,并易繼發其他疾病。
另一種情況則表現為感染豬不發病,但血清PRRSV檢測持續陽性,陽性率一般在10%~88%[2]。剖檢病畜可見其心臟大血管均有出血點,肝臟腫脹,有壞死灶。肺組織彌漫性出血兼有間質性肺炎。喉頭充血、水腫并有填充物堵塞,氣管黏膜炎癥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增生。多個淺表部位淋巴結腫大伴有出血,多個腹腔臟器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出現胃潰瘍并伴有點狀出血,生殖系統淺表部位黏膜壞死并伴有糜爛性變,脾臟、腎臟腫大,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3 診斷及治療
通常根據當地該病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以及病死豬剖檢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在生產的任何階段,患豬以呼吸道癥狀表現為主,或圍產期母豬繁殖障礙或有相關病史,豬群整體情況不理想,就要考慮PRRS。進行病毒RT - PCR檢測是較為精確的診斷措施,有條件的地區可行相關檢查明確病情。
目前臨床尚無特效治療,可針對病豬實際情況采取綜合治療措施。
3.1 對癥治療
目前臨床常使用頭孢類抗生素配伍糖皮質激素進行肌注,同時補充足量維生素,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部分地區主張配以中成藥,治療時間7~l0天不等。
3.2 中藥治療
結合病豬的發病情況以及病理狀態,給予清熱、降火、調節內環境穩態等對癥,如給予連翹、板藍根、金銀花等。
3.3 免疫調節
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免疫計劃,一般均需二次免疫。
3.4 保持豬舍環境衛生及營養狀況
在治療同時要定期使用專門的豬舍清潔消毒液進行消毒處理,保持豬舍干燥,降低相關的應激因素。科學配置豬飼料,增加維生素和多纖維原料。
4 預防措施
4.1
一般預防措施
預防接種:為預防該病的主要措施,在感染后早期注射減毒活疫苗可預防發病,感染豬的臨床癥狀表現尚不典型,在短期內應繼續加強免疫,1年內至少需要注射3次。此外還需進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防疫。
加強飼養管理:斷奶較早的仔豬由于免疫系統功能尚未發育,加之此時母源抗體消失,因此應加強對仔豬的飼養,喂養消毒殺菌的清潔水,并給予充足的優質全價飼料,適時添加多種維生素和免疫調節劑。
提高飼養人員監管水平:定期對飼養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加強其對該病的防范意識以及監管能力,同時定期對高發地區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在高發季節時需要定期對易患病區進行專業系統的消毒處理。
嚴格規范處理病死豬:嚴格按照處理患病死豬規范處理病死豬,需及時報告不明原因死亡豬群并及時正確處理。
4.2 特殊病例預防措施
對于易感仔豬在飼養過程中需要避免仔豬斷奶性應激,不斷調整飼料的比例,達到良好的營養狀態。此外應保持保育舍中空氣流通,可以采用優質蛋白少而精地喂養,盡量減少氨等有毒氣體的濃度,降低呼吸系統功能障礙的發生。
4.3 加強豬舍環境衛生
應調整豬舍內豬數的比例,避免過度擁擠,并保持良好的溫度控制和通風換氣以減少外界環境不適帶來的慢性應激,提高豬群抵抗力。
由于該病常以接觸傳播的方式傳染,或從新購進的患豬通過排毒感染本場豬,由于感染豬的口鼻分泌物以及尿糞排泄物中含有大量致病病毒,因此需加強對新購進豬的檢疫,及時切斷本場豬與患豬排毒物的接觸。
4.4 提高疫情監測以及預警力度
對各地區疫情發展趨勢進行系統分析和預測,提高預報準確率。對于已經發生疫情的病區需要進行重點病原監測。在常規監測的基礎上,對高發地區進行集中監管。
參考文獻:
[1]孫寶權,豬藍耳病、圓環病毒Ⅱ型、豬瘟混合感染的病例報告[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0(1):36-38.
[2]王道坤,戚建剛,豬藍耳病與支原體混合感染的診治體會[J].畜牧市場,2010(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