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全
摘要:犢牛腹瀉是一種新生犢牛常見疾病,發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對牛養殖業影響很大,帶來巨大經濟損失。由于其病因較復雜,明確病因進而合理用藥對該病的治療尤為重要。所以本文著手病因,綜述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以期對臨床治療提供指導。
關鍵詞:犢牛;腹瀉病;進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S858. 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3-0066-01
患畜主要表現胃腸消化道癥狀,精神沉郁,腹瀉,水樣稀便,易發生脫水、酸中毒,死亡率較高。目前,國內外臨床常采用抗生素療法治療犢牛腹瀉,常用藥物有土霉素、慶大霉素、氟哌酸、頭孢哌酮和諾氟沙星等。雖然也具備一定的療效,但是同時也有很多問題不能忽視。首先,造成犢牛腹瀉的病因有很多種,如飼養管理不當、環境因素、細菌性因素、病毒性感染、寄生蟲性因素、營養缺乏性因素和應激因素等,這就造成所用的抗生素針對性不強;其次,長時間使用抗生素會引起病原產生耐藥性;最后,畜產品中抗生素殘留超標也是一項重要問題。所以,近年來人們從其他方面著手,致力于研制出有效控制犢牛腹瀉,減少耐藥性及抗生素殘留,適應性廣、高效穩定、低耐藥性、環保安全的藥物制劑,對促進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 病因
1.1 飼養管理因素
新生犢牛的免疫力低,胃腸功能較弱等需要嚴格遵守健全的飼養模式來保護,否則易產生消化不良誘發犢牛腹瀉的發生。另外,應激因素、畜舍環境不潔,噪聲過大,陰暗潮濕,通風不暢以及母牛乳汁不衛生都會造成各種致病菌感染,誘發犢牛腹瀉。
1.2 細菌性感染
引起犢牛腹瀉的常見病原菌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產氣莢膜梭菌、巴氏桿菌等。常常由于胃腸功能紊亂造成菌群失調,在出生后幾天內發生,病初高熱,數小時后排出黃色粥樣稀便,后呈灰白色并含有未消化的乳凝塊及血塊。
1.3 病毒性感染
誘發犢牛腹瀉的常見病毒有輪狀病毒和冠狀病毒,也有報道稱黏膜病毒和類冠狀病毒與犢牛腹瀉發生有關。患牛以各黏膜發炎、糜爛潰瘍、壞死和嚴重腹瀉為特征,排泄物呈黏液性或水樣,偶混有血液。
1.4 寄生蟲感染
引發犢牛腹瀉的寄生蟲以胃腸道線蟲最為多見,其次為隱孢子蟲、蛔蟲、球蟲和絳蟲等。寄生蟲主要通過蟲體和其分泌的各種酶類對小腸造成結構損傷,影響其吸收功能,動物最終因為衰竭致死。
1.5 營養物質缺乏
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維生素A、維生素D以及鈣、鐵、硒、銅等微量元素缺乏可引起免疫力低下的新生犢牛腹瀉。
2 治療方法
2.1 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療法是治療犢牛腹瀉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應用此方法的同時多配合補液,在控制細菌性腹瀉的同時預防病毒感染和寄生蟲引起的犢牛腹瀉。臨床上常用的抗生素藥物有妥布霉素、新霉素、強力霉素、環丙沙星、金霉素、氨芐青霉素、頭孢哌酮、卡那霉素、慶大霉素、丁胺卡那、痢菌凈、呋喃妥因、氟哌酸、利福平、諾氟沙星、喹乙醇等廣譜高效抗生素類藥物。但是抗生素療法一直以來存在著藥物殘留、耐藥性的產生和對機體胃腸道菌群的破壞等一系列問題,有時候對疾病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加重了病情。所以近些年來,中草藥在獸醫臨床逐漸被人們應用。
2.2 中獸醫治療
中醫療法是我國醫學體系中特有的治療方法,在臨床治療中發揮著其特有的優勢。中草藥憑借其低毒、無污染和不易產生耐藥性等優勢在獸醫臨床領域發揮越來越重的作用。犢牛腹瀉的治療方針是清熱燥濕、利水止瀉,在臨床T作中目前已驗證了一些方劑在治療犢牛腹瀉中效果理想,如白頭翁散、黃芩湯加減、止瀉散、加減郁金散和七味白術散等。另外,獸醫臨床醫療T作者發現,在許多犢牛腹瀉病例中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效果都很不錯。
2. 3 微生態制劑治療
動物健康情況與動物胃腸道生態系統的狀態息息相關。當犢牛腹瀉發生時,胃腸菌群失調,胃腸道內大腸桿菌數量會明顯增多,而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的數量會下降。目前獸醫臨床中,乳酸菌微生態制劑常被應用,不僅可以促進動物機體內營養物質的吸收,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保持胃腸菌群平衡。另外,報道中表明臨床工作中也會采用一些疫苗和酶制劑來預防、治療腹瀉病的發生。
3 存在問題與發展趨勢
犢牛腹瀉病是哺乳期乳牛常發生的疾病之一,目前應用最多的治療方法還是抗生素治療,但是存在針對性不強、易產生耐藥性和引起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臨床工作者還應更多的將工作重點放于中草藥療法和微生態制劑的研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