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成盧 王玉民 杜盧鐵
摘要: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由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種以病雞呼吸道啰音、甩鼻、咳嗽以及腎臟腫大,尿酸堿沉積、排白色奶油樣稀糞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疾病。該病無特效治療方法且2%~30%雞經常伴隨生殖發育停止,給養雞業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等項綜合防治措施治療該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關鍵詞: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鑒別;中西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 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3-0071-01
1 發病情況
筆者于2010年3月10日接到東明鎮張某求醫電話,稱其3000余只18日齡雛雞出現甩鼻、咳嗽、呼吸輕度噦音,食欲下降,畏寒排白色奶油樣稀糞,發病3日,陸續死亡60只,僅3月9日1天已死亡30只,病情一直在加重。遂前去其養殖場,發現該雞群癥見閉眼縮頸,羽毛松亂,有輕度的呼吸道噦音、咳嗽,病雞部分排白色奶油樣稀糞,消瘦,食欲廢絕,嚴重脫水。病情嚴重者雞冠和肉髯發紺,叫聲干癟,不能站立后死亡。詢問養殖場主,該雞群沒有進行任何IBV疫苗注射。
2 現場解剖檢查
解剖10只病死雞,6只病雞。可見不同程度的脫水,消瘦,皮下干癟,氣管及支氣管黏膜有黏性分泌物,部分氣管黏膜增厚,內有黏性分泌物;氣囊渾濁、增厚,肺充血、出血;腎臟明顯腫大,顏色變淡,質地易脆,表面有尿酸鹽沉積,細小管和輸尿管有大量的尿酸鹽結晶,形成花斑腎;部分雞心包膜、肝臟表面有大量尿酸鹽沉積;部分雞腺胃腫大如球狀,切開外翻,泄殖腔和直腸末端膨大部有大量白色稀糞。
3 實驗室細菌學檢查
無菌取病死雞腎臟、肝臟、脾臟組織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未發現致病菌;取病料做瓊脂平板培養(37℃恒溫24 h),未發現致病細菌生長。
4 鑒別診斷
臨床診斷中,容易同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簡稱腎傳支)混淆的有傳染性法氏囊病、傳染性喉氣管炎、鈣、磷比例失調、雞白痢、維生素A缺乏癥、
腎傳支和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鑒別診斷:傳染性法氏囊病雞排黃白色稀糞,腿肌、胸肌有條狀、斑點狀出血點或出血斑;腺胃與肌胃交界處多出現出血帶;2~3日病例的法氏囊腫大、出血。傳染性支氣管炎常有一過性呼吸道癥狀,部分會出現法氏囊病萎縮。
腎傳支和傳染性喉氣管炎的鑒別診斷:傳染性喉氣管炎多發生于育成期的雞,出現比較明顯的呼吸急促、咳血,剖檢喉頭及呼吸道上1/3部分出現明顯出血。
腎傳支和與鈣、磷比例失調:鈣、磷比例失調不出現呼吸道癥狀,糞便呈石灰渣樣,輸尿管高度擴張,內充滿石灰渣樣硬性物質,更換飼料或調節飼料鈣、磷比例后癥狀可消失。
腎傳支與雞白痢的鑒別診斷:雞白痢在肝臟、肺臟、腎臟及心臟上可出現白色的壞死性小結節,病雞卵黃吸收不全,病雞排灰白色稀糞而出現“糊肛”現象。細菌學檢查可檢出雞白痢沙門氏菌。
腎傳支與維生素A缺乏癥的鑒別診斷:維生素A缺乏除排出白色石灰渣樣稀糞外,口腔、食道等處有白色小結節,嚴重的維生素A缺乏氣管黏膜會發生角質化。
5 治療
發現病雞后迅速將病雞與健康雞隔離開,用復合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2~3倍量進行緊急免疫,同時用生物制劑轉移因子2~3倍量飲水以增強疫苗效果,并減輕疫苗反應。淘汰重癥雞。對病死雞、淘汰雞及其污染物、排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中藥治療:麻黃、杏仁各60 g、黃芩150 g、黃柏150 g、黃連40 g,知母、貝母、板藍根、紫菀各140 g、梔子、荊芥、防風、茯苓各65 g、車前子、瞿麥、澤瀉各60 g、冰片40 g、甘草60 g共為細末,開水沖燙后悶o.Sh,拌入雞群1天的飼料中使用,連續用藥4天。或將其連煎2次,混合稀釋后全群24 h飲用完畢。
治療效果:3天后病雞精神、食欲明顯好轉,死亡率降低,1周后死亡停止,采食量恢復正常,全群康復。
6 做好免疫工作
接種前后3天禁止使用消毒劑,免疫后3天禁止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建議其他養雞戶在7~10日齡用新城疫H120二聯苗點眼滴鼻,25—28日齡新城疫 H52二聯疫苗點眼滴鼻。重疫區蛋雞和在8周齡用W- 93株疫苗三免,產蛋前注射油乳劑滅活疫苗四免。由于雞傳染性支氣管炎不同的血清型不能產生交叉免疫保護,最好根據本地發病的不同血清型進行免疫對比,篩選出合適的疫苗。
7 加強飼養管理
按照(肉雞或蛋雞)飼養標準調整飼料中鈣含量;將飼料蛋白降至14%—16%;室內溫度適當提高1—2℃,盡量減小應激;降低飼養密度,保持良好的通風;在飲水中添加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A、維生素E。在飼料里添加1%的碳酸氫鈉,以調節腎臟和尿道的酸堿平衡,促進尿酸鹽的排出。免疫3天后,對雞舍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用0.5%的過氧乙酸進行帶雞噴霧消毒,每天1次,連續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