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摘要:豬咬尾癥是大部分豬場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行為惡癖。通常是體重為18~80 kg的豬發生,尤其是30—40 kg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只要該病發生就不容易控制,對豬健康和生產性能造成嚴重,如生長發育緩慢,飼料利用率下降,有時甚至發生死亡,現介紹該病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豬;咬尾癥;病因分析;臨床癥狀;及時治療;飼養管理;合理驅蟲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3-0093-01
1 病因分析
應激因素。規模化養豬場通常采取持續性生產以及連續周轉的生產模式,且稱重、注射疫苗、打保健針、運輸、轉群、并欄及更換飼料等影響正常生理活動的應激因素不斷增多,發生應激會導致機體免疫力降低,使其容易發生咬尾癥。
環境因素。飼養環境長時間不適宜或者突然發生改變,導致豬群無法正常休息,使其煩躁不安,從而容易引起咬尾。在我國北方地區,通常在秋冬交替(即每年10月底到12月初)以及冬春交替(即每年2月至4月初)發生;在南方地區,往往是由于夏季高溫悶熱而導致豬群發生熱應激,增強敏感性,從而經常發生打斗而出現發病。養豬場周圍存在較大噪音、舍內光照過強會導致豬群無法良好休息,舍內不良氣體(如二氧化碳、硫化氫、氨氣等)的含量過多導致豬群過于煩躁,以上不良因素也會誘發咬尾。另外,豬舍高溫高濕容易導致豬體表皮膚干燥、瘙癢,從而誘使咬尾。豬場突然發生停電,導致豬群躁動或者煩躁,從而容易發生異常活動,如打斗等,從而引起發病。如果飼喂缺乏鈉的日糧,會促使豬發生異嗜,從而出現咬尾。
營養因素。豬飼喂的飼料營養成分無法滿足機體生理所需,或者飼料營養水平比飼養標準低,特別是飼料中某些必需氨基酸、纖維素、維生素以及礦物質(如氯化鈉、鈣、鐵、銅、鎂等)不足,或者礦物質、維生素等沒有充分混合均勻,也容易引起咬尾癥。
管理因素。飼喂量過少、飼喂間隔時間過長,會導致豬處于饑餓狀態,往往會相互撕咬,如果此時料槽不夠長,導致群居位次低的豬(一般是體重較小)無法競爭到料槽位置,就會由于過度饑餓和急躁而找尋東西撕咬來滿足食欲,這時其他豬的尾巴一般就會變成目標。另外,豬群長時間缺乏飲水也能夠誘使其發生咬尾。如果豬圈面積過于狹小,促使豬群爭奪生活空間,由此必然會造成豬群中群體出現打斗,或者飼養密度過大,促使機體間頻繁接觸,從而容易發生咬尾。
感染寄生蟲。豬群采取集約化飼養會增加機體感染寄生蟲的可能,或者豬場由于條件差而沒有制定合理的驅蟲程序。豬感染體外寄生蟲,會導致皮膚瘙癢等癥狀,會經常摩擦圈舍墻壁而形成擦傷,發生出血,從而會受到其他豬的圍攻;感染體內寄生蟲,其分泌的毒素會對機體神經產生不良刺激,使其過于興奮、煩躁不安、經常打斗,都容易出現發病。
2 臨床癥狀
通過觀察發現,生長、育肥豬在每天14:00—17:00處于最興奮狀態,因此此時最容易發生咬尾。開始時,同圈(同欄)中有1頭豬會啃咬其他豬,或者同圈(同欄)幾頭豬一起啃咬1頭豬,如果飼養人員沒有及時采取措施或者操作不合理,會導致同圈(同欄)其他豬彼此模仿,出現相互啃咬,其中體力不支或者啃咬攻擊速度較慢的豬就會同時被被群豬啃咬,從而快速失去反抗能力,且往往咬傷尾部,只能夠躲避在圈(欄)門口或者角落。由于傷口流血,在血腥味的刺激下會導致豬群出現對血液的異嗜,形成咬尾癖,還會逐漸擴大危害。之后就會有其他豬的尾巴也被咬傷。部分豬尾巴被完全咬掉,只余下一點殘根。啃咬處往往會出現繼發感染,甚至會由于出現敗血癥或者脊髓炎而發生死亡。
3 防治措施
及時治療。如果豬場出現輕微咬尾現象,可對其使用經過稀釋的汽油或者白酒進行噴霧,連續使用1—2次,從而能夠有效控制咬尾癥。對于尾部被咬傷的豬,要及時在尾根處用止血鉗壓迫血管或者用橡皮筋套緊來進行止血,也可肌肉注射安絡血、止血敏以及維生素K3進行止血,同時對傷口使用1%高錳酸鉀液清洗,并涂擦紫藥水或者碘甘油,避免發生感染。如果被咬豬傷勢嚴重,可肌肉注射青霉素進行抗菌消炎。另外,可在地面上撒布一些食鹽、紅土任其自由舔食,或者在飼料中添加0.1%—0.3%的食鹽。
加強飼養管理。豬要根據來源、品種、體質狀況、體重大小以及采食情況進行合理分群和定欄。轉群時,最好采取整欄(圈)轉移,盡量避免重新組群或者合群。在剛開始合群時,可向豬群體表噴灑氣味較大的物品,如酒精、大蒜液、香水等,遮蓋自身的味道,連續幾天,在豬群穩定后就能夠避免由于氣味不同而出現爭斗、撕咬。出欄要采取全進全出,避免發生交叉污染。豬舍要固定飼養人員,并加強日常觀察,以充分了解豬健康及精神狀況。
合理驅蟲。豬場通常都要結合當地寄生蟲病的發生規律制定相應的驅蟲程序,并堅持定期進行驅蟲。一般來說,豬從出生到最后出欄,往往需要經過2~3次驅蟲,驅蟲時間要根據各個豬場的具體情況進行安排。對于公豬和母豬,每年適宜進行2次驅蟲,以確保將寄生蟲完全消滅,避免發生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