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軍
摘要:肉牛運輸應激綜合征是由于長距離販運形成多種應激原,造成機體抵抗力降低,從而容易感染各種病原,促使呼吸道、消化道甚至全身出現病理性反應的一種綜合癥。發病率通常在60%左右,而死亡率大約為15%。現概述該病的病因、臨床癥狀、剖檢變化以及防治措施,為廣大肉牛養殖戶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肉牛;運輸應激綜合征;病因分析;臨床癥狀;剖檢變化;藥物治療;裝車密度;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 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3-0100-01
1 病因分析
肉牛主要是由于長距離運輸引起的應激而出現發病。牛在發生運輸應激時,會導致機體抵抗力減弱,免疫力降低,從而在到達養殖場后食欲、飲欲發生變化,主要呈現食欲減退,導致抵抗力進一步減弱,進而使呼吸道容易感染條件性致病菌,如溶血性巴氏桿菌、支原體等。牛感染支原體后,不僅會發生急性呼吸系統疾病,還會造成持續感染,主要是發生慢性支氣管肺炎,并伴有肺臟發生干酪樣或者凝固性壞死病變。另外,牛支原體往往會與病毒、細菌協同作用,并在氣候惡劣、嚴重擁擠、通風較差以及運輸等環境因子下,促使病情加重。
2 臨床癥狀
病牛表現出精神萎靡,體溫升高達到41.2~41.5℃,呈現稽留熱,被毛粗亂,明顯消瘦,走動無力,頻繁起臥,雙眼流淚,呼吸加速,少數甚至呈腹式呼吸,流出膿性鼻液,聽診肺部發現肺泡音微弱,并伴有支氣管呼吸噦音,嚴重咳嗽,心律略微加快,瘤胃聽診發現蠕動緩慢,明顯腹瀉,排出帶血的黃色糞便,排尿量減少,尿液呈黃色且帶血,嚴重時眼結膜蒼白,發生黃疸,往往臥地不起。如果病情繼續加重,會呈現呼氣嚴重困難,病牛伸頸,發出呻吟聲,只能夠臥底不起,體溫降低,眼球下陷,最終由于窒息而發生死亡。
3 剖檢病變
病死牛尸體明顯消瘦,血液顏色變淡,質地稀薄,較難凝固,黏膜蒼白,漿膜下以及全身臟器都存在出血點,胸腔存在黃色積液,腹腔積聚大量的淡黃色腹水,且大、小腸含有大量氣體以及黃色液體;心肌質地柔軟,明顯擴張;肺臟形成不同大小的干酪樣壞死灶,并與胸膜發生黏連;肝臟發生腫大,邊緣鈍圓,質地變硬,往往與其他臟器發生黏連;膽囊也發生腫大,含有大量膽汁;脾臟呈深紅色,發生腫大、出血;小腸及皺胃黏膜發生彌散性出血和水腫。
4 防治措施
藥物治療。主要以抗菌消炎、補液強體、提高造血機能、加強管理為治療原則。病牛癥狀較輕時,可采取肌肉注射藥物進行治療,如按每千克體重使用5 mg萬炎寧(注射用頭孢噻呋鈉)、5—10 mg雙黃連粉針、o.1 mL黃金草注射液,混合均勻后注射,每天1次,連續使用3天。病牛癥狀嚴重時,可采取頸靜脈注射藥物進行治療,如按每千克體重使用10 mg萬炎寧、0.1 mL魚腥草、10 mg雙黃連粉針以及每頭250 mL生理鹽水,每天1次;也可每頭使用250 mL生理鹽水、30 mL維生素B,每天1次,連續使用3天。也可全群飲服桂枝湯,即取540 g芍藥、540 g桂枝、540 g生姜、540 g甘草以及適量桔梗、大棗,加水煎煮后使用。還可白配抗應激方劑,即取24 g白術、14 g生大黃、24 g山藥、15 g砂仁、24 g黨參、8g白及、15 g蓮子肉、24 g茯苓、15 g桔梗(炒黃)、8g廣三七、15 g薏苡仁、24 g白扁豆(炒)、24 g炙甘草,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適量開水沖調,經由胃管灌服或者任其自由飲服,連續使用1周。
選擇優良品種。養殖場引進肉牛需要經過長途運輸時,最好選擇肉用牛的雜交品種,如西門塔爾、利木贊、夏洛來等國外肉牛品種與本地牛雜交的一代或者以上品種三元雜交的后代公牛。引進時,要了解引進地是否發生傳染病,牛是否處于疾病潛伏期,還要檢查引種牛的個體外觀以及生理指標,確認健康無病后才能夠進行調運。如果牛體溫在39.5℃以上則禁止購進,且具有精神萎靡、咳嗽、流鼻涕等癥狀的牛也不可選購。
運輸季節。肉牛進行長距離運輸時,尤其是引種時,適宜在春秋兩季天氣晴好時進行。如果需要在冬夏兩季進行運輸,必須加強防寒保暖以及降暑。通常來說,牛從北方運至南方適宜在秋冬兩季進行,從南方運至北方適宜在春夏兩季進行。
適當增加裝車密度。在引進牛裝車時,可適當增加密度,這樣能夠減小其活動面積,使車輛的振蕩和顛簸減輕,避免牛搖晃和彼此嚴重碰撞,減輕應激反應,因此在運輸時要確保運輸車輛裝滿。如果運牛數量較少,可以用繩索將牛栓系在車箱上,以限制其活動范圍,但要注意繩索長短適宜,以便其無法臥下為準。
供給充足營養。在運輸途中,牛日糧中的鉀含量可增加至1.27%~1. 41%,或者使運輸牛每天按每100千克體重補充26-30 g氯化鉀,能夠有效減小運輸途中機體的體重降低。另外,運輸牛日糧的蛋白質水平要適當提高,以刺激食欲,避免攝食不足營養而導致體重降低和引起發病。同時,可在日糧中添加0.06%—0.1%的維生素C,能夠避免運輸過程中體溫升高、刺激食欲、增強抗病力,從而明顯緩解運輸應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