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煥菊
摘要:母豬便秘是一種比較容易發生的疾病,尤其是在妊娠后期以及產前產后更容易發生,有時發病率能夠高迭60%。輕時病豬表現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嚴重時停止采食,排糞困難,部分會出現分娩時間增長甚至難產的現象,有時還會產出死胎或者產后發生泌乳障礙,損害養豬業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母豬便秘;危害;病因分析;主要癥狀;藥物治療;飼養管理;合理用藥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3-0101-01
1 危害
妊娠母豬出現發病后,因長期無法排出機體新陳代謝形成的糞便,導致體內的毒素增加,造成毒素侵入胚胎,影響其發育,出現畸形或者產出弱小仔豬。如果母豬長時間發生便秘,會造成機體新陳代謝失調,且內分泌紊亂,導致其精神萎靡,上火、倦怠、無力,往往臥地,嚴重時食欲完全廢絕,腹痛不安,腸音消失,往往呈犬坐姿勢。有時還會發生流產,更嚴重時會導致乳房組織細胞無法正常發育,造成乳導管增生長瘤,容易發生癌變。另外,還會影響母豬排卵而引起不育,造成更大危害。
2 病因分析
飼養管理不當。母豬飼料搭配不合理,如某些豬場為預防母豬發生便秘而提高飼料中粗纖維含量,如添加更多的米糠、礱糠、麩皮,少數豬場配制的飼料中米糠或者麩皮的水平甚至超過30%。盡管單純提高粗飼料比例能夠減少母豬攝取的能量,但會對消化功能造成不良影響,引起便秘,嚴重時使其產后不出現發情。氣候炎熱的夏季,母豬會增加飲水,但如果此時飲水器水壓較小、水箱以及飲水溫度不適宜,會使機體無法獲取充足飲水而導致機體缺水,從而引起便秘。飼養密度過大,母豬間彼此擁擠,沒有足夠的運動場地;母豬在限位欄內飼養,會限制運動,造成腸管機能減弱,消化吸收機能障礙,腸內容物過于干燥,從而發生便秘。
頻繁投藥。養豬生產中,會向豬群不定期投喂藥物來預防疾病發生,如添加磺胺類藥物用于預防弓形蟲病,添加土霉素及阿散酸來預防附紅細胞體病,在分娩前后添加支原凈等。但部分豬場會經常在母豬料中添加藥物,基本上平均每個月都大約有10天添加藥物來預防疾病,導致母豬糞便過硬,從而出現便秘。
生理因素。母豬生殖結構與公豬存在明顯差異,其骨盆腔內主要是子宮體占據較大位置,在子宮容量增大時,就會使直腸受到擠壓,導致直腸出現彎曲,減緩糞便排出速度,因此容易發生便秘。另外,肛門和陰道緊密相連,且肌肉薄弱,也會對排糞產生一定影響,特別是母豬妊娠后容易增肥,腹壁有所增厚,都會對腸道蠕動產生影響,這也是容易發生便秘的原因。母豬妊娠后,隨著胎兒的不斷增大,會對直腸形成更加明顯的壓迫,導致肛門靜脈不容易回流,且骨盆腔底部肌肉明顯松弛,更容易引起便秘。同時,母豬產生的雌激素,在其吸收代謝過程中,黃體酮具有抑制大腸蠕動的作用,導致腸道蠕動緩慢,從而出現便秘。
3 主要癥狀
病豬表現出減少采食,增加飲水,腹圍不斷增大,經常呈躺臥狀,有時發出呻吟,伴有腹痛,頻繁努責,舉尾弓腰,作排糞姿勢。初期能夠排出很少顆粒狀的干燥糞球,且往往黏附灰白色黏液。如果直腸黏膜發生破損,可見黏液中存在鮮紅的血液。隨后黏膜發生水腫,肛門明顯突出。再經過l~2天,停止排糞,直腸積聚大量糞便。向直腸內伸手就能夠發現大腸中含有大量干固的糞塊。由于結腸發生便秘會壓迫膀胱頸部,從而可能引起尿閉。
4 防治措施
對癥治療。方案一,在每噸母豬飼料中添加1—3 kg泌乳健(主要由有機微量礦物質、天然水合礦物質組成),或者1~3 kg小蘇打(碳酸氫鈉),連續使用7天,就具有較好治療效果。方案二,患病母豬發生輕微便秘,可在飲水中添加適量的電解多維,同時配合灌服100 g人工鹽、50 g大黃蘇打,并肌肉注射20 mL維生素B,也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方案三,患病分娩母豬伴發直腸麻痹,可皮下注射25 mg毛果蕓香堿,如果此時配合灌腸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方案四,如果母豬產后發生炎癥反應,可采取輸液療法,如靜脈注射500~1000 mL葡萄糖鹽水、20 mg地塞米松、Sg青霉素、Sg維生素C,同時配合肌肉注射30萬IU催產素。
加強飼養管理。供給母豬足夠的飲水,特別是氣候炎熱的夏季必須定期對飲水器水壓進行檢修,水槽要及時進行清理,并經常測量飲水溫度,保證飲水溫度適宜。粗飼料和精飼料合理搭配,確保營養全面均衡。如果豬場條件允許,母豬可每天飼喂一些品質優良的青綠飼料,如白菜、苦荬菜、南瓜、包菜、紅薯葉、萵苣等。這是由于青綠飼料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粗纖維,尤其是自然生長的青綠飼料表面黏附很多天然有益菌,能夠減輕由于熱應激、菌群失調以及腸道蠕動緩慢引起的便秘。
合理用藥。豬場預防疾病時,必須確保合理用藥。例如,為避免感染弓形蟲,可在飼料中添加磺胺及其增效劑、小蘇打,但不可經常使用;為避免感染附紅細胞體、衣原體,可在每噸飼料中添加600 g土霉素、120 g阿散酸,連續使用7天。結合該病的發病高峰,如上半年4~5月以及下半年9—11月,每個月都在飼料中用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