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巖 裴曉丹
摘要:目前,我國各界都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的相關事宜,尤其是動物食品的安全,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發現,保證動物食品安全的主要方式就是設置相應的定點屠宰場,在群眾當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設置的定點屠宰場應該在屠宰檢疫工作方面具有科學性,并且遵循規范的檢疫方法,這樣才能夠使檢疫工作得到長遠的發展,加強檢疫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保證供給市場上健康的肉類食品,將基層的屠宰檢疫工作落實到位。現主要介紹屠宰檢疫的相關注意事項。
關鍵詞:豬只;屠宰檢疫;目的;操作
中圖分類號:S8 51. 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3-0116-01
1 屠宰檢疫的目的
根據多年的實際臨床經驗可以總結出:推行屠宰場進行動物檢疫的首要目的是對流行的疾病加以相應的預防和控制,進行屠宰檢疫的同時還要注意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護養殖業的發展狀況以及人體的健康情況,此項工作的執行就需要法定的機構和人員按照法定的檢疫項目、標準和方法,逐步的相應的檢疫動物、動物產品等,通過定性的技術方式加以處理的行政性措施,并且這種檢疫措施屬于行政措施。屠宰檢疫工作在整個的動物檢疫過程中屬于比較重要的處理環節,是相關技術人員必須重視的工作。力爭通過一系列的檢驗檢疫手段從而鑒定出被檢測的動物產品是否符合安全食用的標準,但是檢測過程中是堅決杜絕病肉流入市場從而進入人們的餐桌,減少不必要社會危害出現。
2 屠宰檢疫措施
2.1 宰前檢疫
生產過程中,對于生豬的屠宰檢疫工作影響比較大的環節就是宰前的檢疫措施,是整個檢疫環節的重要基礎。技術人員對于生豬采取宰前檢疫的手段,可以正確的判斷出其健康狀況,嚴格的禁止病豬進入屠宰場。正確的生豬宰前檢疫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病豬進入產品線的可能性,能夠對于宰后檢疫發揮相應的保障效果。如果工作人員沒有將宰前檢疫工作落實到位,病害肉一旦進入生產車間就會對其他的健康生豬產生不同程度的污染,還會給宰后檢疫的相關工作帶來較大的困難。所以,要求實際生產中的飼養的全部生豬都必修經過宰前檢疫的相應技術處理,然后再由檢測的檢疫人員開具檢疫證明之后才能夠將其送至待宰車間進行下一步的有關處理程序。
2.2 宰后檢驗
宰后檢疫措施主要是在實際臨床生產過程中在生豬被屠宰之后再對其肉、器官等進行相關的檢疫手段。檢疫主要就是基于檢疫病理學和解剖學這兩門科學,從而針對生豬不同的器官和部位展開相應的檢疫措施,但是與此同時還必須將相應的實驗室檢驗結果互相結合運用,然后繼續對肉產品的衛生狀況給予綜合性的正確的評價。實際的臨床生產過程中,開展的宰后檢疫工作主要是對病害的肉體和內臟的檢疫效果比較可靠,可以比較徹底的杜絕病害肉流入市場進入人們的餐桌,對于人們食用安全肉是相對有效的保障手段,生產中結合宰前檢疫措施得以共同發揮維護市場肉品的安全性的重要功能。
3 討論
為了保障豬肉產品的安全性就需要進一步的強化相關檢疫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正確建立起高水平的檢疫隊伍。首先,要求工作人員從思想、政治方面加以提高,堅決杜絕營私舞弊的行為出現,不可以利用自身職權謀私,對于入場、尿樣、屠宰出場等各個關口加以嚴格的防范,從根本上杜絕病害生豬進入市場的流通渠道;其次,臨床中現有的報表應該加以更好的完善,落實相關的責任追究制度,生豬從產地到屠宰繼而到銷售的所有環節和細節進行詳細的管理,避免任何環節或細節出現問題從而追究到個人,從根本解決出現的問題,避免出現無人承擔責任的尷尬局面;最后,開展相應的培訓課程,培養更多的合格甚至是優秀的檢疫工作人員,因為檢疫人員的工作水平會對肉品的衛生質量造成比較直接的影響,所以要求處于一線的檢疫工作人員盡職盡責,按要求完成相關的檢疫工作的同時還要對于宰豬的健康情況加以合理正確的判斷。
從源頭加強管理措施,如果在基層的生豬養殖過程中添加了抗生素、“瘦肉精”及其他違禁或者是限量添加的添加劑等藥物殘留的動物產品,采取屠宰檢疫措施也只能是進行相應的補救,并不能徹底改變結果,所以生產中必須加強源頭的管理力度和結果。近些年,我國在此方面展開了大力整頓措施,雖然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和進步,但是也不能降低相關的檢疫標準。同時還要求相關動物防疫部門在用藥殘留等方面采取安全監測的手段,保證健康豬肉出場以及產品的安全性,確保人民餐桌上都是合格的放心肉。
生產中應該給予動物產品足夠的關注和監督,并且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強化,滿足人們的需求。宰前檢疫工作保證能夠從根本上落實到位,并且正確判斷動物的健康情況,對于不容易發現的疾病和具有潛伏期的疫病,臨床生產中有的疫病通過宰后檢疫手段也并不容易被發現,還需要在宰前檢疫處理的時候把好關,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肉品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