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寶珍
投資研究應立足本質預判企業的未來,因此需要投資人一定要分清什么是本質,什么是金融八卦。芒格先生有一句名言:“投資不容易,因為你看到的都是假象。”
投資一家公司首先要研究它的基本面,它的長期利潤變化情況,只有該公司的凈利潤以一定速度持續增長,投資者才有獲利機會。如果所投資公司的利潤越來越少,投資者是很難賺到錢的。既然如此,投資者有必要加強對公司利潤成長情況的研究,搞清楚企業凈利潤增長的基礎性、決定性因素。
比如銀行股的投資者,需要追問的是什么決定了銀行業的凈利潤的變化?基于對銀行業經營模式、經營規律的研究,我認為決定銀行業凈利潤的因素分為:一放貸規模,二凈息差,三資產減值損失,四成本和稅收。這四大項決定了銀行的凈利潤,它們組合在一起決定著銀行的長期凈利潤表現。
由于銀行的成本變化不大,因此對銀行經營凈利潤的關注應該回歸到凈息差、資產放貸規模和減值損失上——這是一個理性的投資人應該有的思維方式。投資人的命運取決于所投資公司的長期利潤情況,那么投資者就必須知道這家公司的長期利潤來自于哪些指標,再去追蹤這些指標的變化,然后綜合分析。
可是,伴隨市場的動蕩,尤其是銀行股的下跌,投資者們越來越不關注本質,銀行股的投資人不關注凈息差、放貸規模、減值損失。投資者在看什么呢?在看貿易戰、房地產價格波動、去杠桿政策、債券違約等。這些話題每一個都充滿故事性,比如債券違約,有家媒體就某一個財團債券違約撰寫了圖文并茂的文章,把投資人注意力完全吸引過去。
投資應該立足于本質,深鉆本質,而不是耗費精力于非本質的現象。現象是無限多的,你不可能對無限多的現象都有能力全面去研究。同時,無限多的現象最終影響的還是那幾個本質要素。比如銀行是萬業之母,任何經濟現象都影響銀行,但是任何現象對銀行的影響最終是對放貸規模,對凈息差,對資產質量、資產減值損失和壞賬率的影響。面對現象一定要從中超脫出來,深入到本質層面透過現象看本質。
各類現象因為故事性,以及包含著大量的感性細節,能夠調動人的情緒,但不管怎么優美,這些也逃不開“八卦”的屬性。我們現在能接觸的所謂的金融信息、投資信息,大部分都是金融八卦。
尤其是資本市場大漲和下跌后,大量的金融八卦加速涌現,貿易戰對銀行業的影響大流行。我們知道,本質上,貿易戰和銀行經營的關系是微乎其微的,但是輿論界把貿易戰繪聲繪色地描述成對中國銀行業、對中國經濟形成重大的損失和影響。這樣的引導完全背離了銀行業的本質,負面作用很大。
投資研究應立足本質預判企業的未來,因此需要投資人一定要分清什么是本質,什么是金融八卦。芒格先生有一句名言:“投資不容易,因為你看到的都是假象。”所謂假象,不是說你看見的事情不具有客觀性,芒格更多地是強調每天你看到的都是表面而不是本質要素,這個意義上非本質的現象就是假象。
以銀行業為例,某些企業債券違約作為一個事件并不是假的,但是這個事件對銀行投資者的意義是要放在本質層面深入思考的。如違約率有多高,是偶然不可持續的還是普遍的必然的大面積的違約?只有必然的大面積違約才能傷及銀行的經營本質。假如對銀行經營有本質性影響,影響有多大?這一系列問題的思考過程就是深入本質發現本質的過程。投資者如果不去追問違約是普遍的還是偶然的,只在乎金融八卦介紹的違約的故事和慘烈,那會受到什么影響呢?當然是走向非理性,這就是芒格說的“投資不容易,因為你看到的都是假象”。
互聯網讓信息傳播極快,使得我們時時刻刻在金融八卦的包圍之下。金融八卦增加了投資者保持理性的難度,避免金融八卦的包圍、誤導和干擾成為很重要的一個投資課題和難題。大部分被金融八卦包圍的投資人在現象層面人云亦云,不進行本質的思考,自然就不能得出本質性的結論,抓不住本質必然賺不到錢,一個好的投資者都是抓本質思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