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恩
主持人:之前對于指數,你說過弱勢環境中向下的概率大,本周也確實如此。這次下跌是因為貿易戰的因素嗎?
袁月:表面看起來是這個原因,但我之前也說過,類似的這種事件最多能影響開盤價,但后面市場怎么走還是由自身原因決定的。換句話說,本周二開盤跌40個點是因為中美貿易戰升級的消息所導致,但后面的下跌更多還是市場內因決定的。
核心的原因還是最近一直說的去杠桿。在沒有增量資金的前提下,流動性還收緊,再疊加多只獨角獸上市,以及大股東股票質押爆倉,這些對目前市場的資金面都是極大的考驗。應對這種普跌,倉位控制占據很大因素,這也是近期我一直都在強調的。
主持人:市場跌破3000點了,后面是不是更要謹慎了?
袁月:不要糾結具體點位,這也是我不斷強調的,因為這受情緒影響較大。之前市場看多的聲音現在很多轉為看空了,之前偏謹慎的我,現在反而沒有那么悲觀,畢竟機會都是跌出來的。
目前對于滬指從空間上來說沒什么可恐慌的,相反孕育出一定的機會。對于基本面向好的公司來說,下跌帶來的反而是機會。不過,同樣也要記住,底部構筑是需要時間和縮量的配合,不會是V型底,漲漲跌跌都是很正常的。
更為重要的是,接下來指數和個股走勢也不會是同步的。即使指數反彈,個股也不會普漲。對于接下來的策略,也要因倉位而異,因股票而異。
具體來說,對于總倉位較輕的,現在可以選擇分批建倉,但注意不要直接加滿,畢竟這屬于左側交易,穩妥的投資者還可以繼續等待右側信號。對于倉位重、被深套的投資者而言,肯定會比較被動,再割肉也是不明智的。
目前來說,多數小盤股的跌幅要大于權重白馬股,理論上反彈的空間更大。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個股都有機會,甚至還會是風險。
主持人:說到風險,本周閃崩個股繼續上演跌停。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袁月:上期文章中提示了股權質押比例過高的風險,一旦由于市場或其他因素導致股價下跌,那么面臨強制平倉的風險就會比較大了。除此之外,信托扎堆持股的公司也要格外小心。
在資管新規落地后,部分銀行開始著手調整非標業務,社會融資增長持續承壓。而在金融去杠桿的大背景下,信托公司的相關證券投資業務受限,從而導致信托資金降杠桿。既然面臨降杠桿的壓力,那么部分信托只能選擇在股價下跌至平倉線時拋售持有的股票。這也就解釋了近期很多個股閃崩的原因。
而在近期大批閃崩的個股中,基本上都能見到信托的身影。如波導股份一季報顯示,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有8家信托公司的身影,而瑞貝卡則有7家信托公司持股。此外,在貴人鳥、新日股份、長城影視、捷順科技等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中,信托也超過4家,這種信托相對集中的持股結構,也導致了相關公司股價連續跌停。
當然,這些信息都是在公開資料中可以查到的,投資者也是完全可以規避這種風險的。既然知道有風險,那就完全可以不參與,選擇安全性更高的品種。
主持人:對于安全性高的品種,你之前也有過介紹,已經縮小范圍,選股似乎并不難。但對于中線來說,投資者還需要注意什么?
袁月:其實主要就是兩點:持股心態和分批建倉。關于心態說的很多了,如果沒有耐心,或者看到下跌就著急,那么從最直觀的角度來看,你就不適合做中線。對于股價下跌,要看是由于盤面因素還是個股因素造成的。環境不好,多數股票難免會受影響,出現調整也正常,下跌往往帶來的是機會。一旦盤面轉好,有投資邏輯的股票一定會跑贏絕大多數個股。相反,如果是個股基本面變壞,導致最初的投資邏輯不存在了,自然就是風險,也沒必要繼續耗著。
規避由于非個股因素帶來的下跌,最好的方法就是倉位控制。所以我才不斷強調分批建倉,把握操作的主動權。直接滿倉或者重倉,即使股票基本面再好,當受到盤面影響時,投資者的心態肯定會承受更多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