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之
【摘要】本文分析了不同時期的中國鋼琴作品音樂風格的特點,以及如何更好地進行中西方音樂文化的有機融合,并從音樂演變的角度討論了如何更好地發展我國的鋼琴作品,并對未來的發展進行了思考和展望,希望能夠創作出更好的中國鋼琴民族化作品。
【關鍵詞】中國鋼琴作品;音樂風格;演變;發展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中國鋼琴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鋼琴作品音樂風格的發展關注度越來越高了,從20世紀初開始中國的鋼琴作品創作一直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音樂風格也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變化。下文進行詳細討論,希望對我國鋼琴事業的發展帶來推進作用。[1]
一、中國鋼琴作品音樂風格在不同時期的演變
(一)萌芽時期
中國鋼琴作品音樂風格演變的萌芽時期是在1910—1929年,這期間,我國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文化運動,史稱“五四”新文化運動,這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鋼琴作品事業的發展。在中國鋼琴作品萌芽發展的大時代背景下,音樂風格開始由學堂樂歌轉變為歐美音樂,同時,國內有非常多的音樂學子到歐美留學,學習西方的音樂風格、知識、文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人開始了中國鋼琴音樂創作。趙元任先生是最先進行嘗試將中國的傳統樂曲進行鋼琴曲改編的人,中國的第一首鋼琴曲《和平進行曲》就是趙先生改編的,同時也是中國的鋼琴曲第一次在美國的《科學雜志》上發表。當時的那個時期,中國的鋼琴音樂創作屬于萌芽摸索期,這時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還是生拉硬扯的情況,但是也不乏擁有創新精神的人,許多的創作者逐漸對中國民族文化進行了思考。比如,趙元任就曾說過要將弦做得具有中國味道。《鋸大缸》是由李榮壽創作,這也是中國民族旋律和歐美傳統和聲的初次融合。這種初次的合作當然也存在不完善或不成熟的問題,但在最開始就擁有了對待鋼琴創作的正確態度,這為后來的鋼琴創作指出正確的方向,就是以民族音樂為根基的發展。
(二)雛形時期
中國鋼琴作品音樂風格演變的雛形時期是在1930—1949年。1934年,俄國鋼琴家齊爾在我國上海舉辦了鋼琴大賽,本次鋼琴創作大賽的主題是以“中國風”為主,本次鋼琴創作大賽第一名是《牧童短笛》,由我國作曲家賀綠汀創作,這部作品的誕生是我國鋼琴音樂創作的里程碑。這部作品的創作基礎是我國民間傳統音樂,其充分借鑒和融合了西方作曲家的技法。作品結構分為三部曲,首段利用了典型的復調手法,中間段落和尾段則使用了主調的手法,整部作品帶給人的感受是優雅并飽滿。[2]《牧童短笛》作為一首享譽世界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中西方音樂是可以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并展現出了中國音樂獨有的氣質,后來的許多作品參考了《牧童短笛》的創作手法。所以,我國這一時期主要的鋼琴音樂作品創作風格就是“融合”,是一種繼承和創新的融合。
(三)繁榮時期
中國鋼琴作品音樂風格演變的繁榮時期是在1950—1966年,這一時期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為我國的作曲家們帶來的好的環境和機遇,這也是之前從來沒有的好時候。此時期的鋼琴創作作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較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僅出現了大批較高質量的作品,且創作風格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比如,桑桐創作的《內蒙古主題鋼琴小曲》,在進行了無數次的創新嘗試后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在具有民族風格的同時手法十分簡練,使得內容—形式——風格都達到了相當的統一。這一時期的中國鋼琴創作迎來了最繁榮期,多種多樣的創作手法以及廣泛的題材,以及民族音樂和歐洲技法的完美結合,都其具備“標題性”的特征,有些作品還直接用傳統音樂的本名來命名,這樣也有別與西方作品的特征,這樣也更加突出了中國的風格。
(四)滯緩時期
中國鋼琴作品音樂風格演變的滯緩時期是在1966—1976年,此時期,文藝思潮的到來影響了鋼琴創作作品的數量,創作的作品都是將民族器樂曲進行了改編,比如,儲望華創作的《二泉映月》和殷承宗創作的《十面埋伏》等,都沒有改變作品的原旋律,都將創作重點放在了多聲思維上,這也為多聲部創作技法探索出了一條成熟的道路。這一時期較為著名的作品《黃河》,由殷承宗、劉莊、石叔誠等人改編,改編的原型就是《黃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和冼星海創作,這部鋼琴作品在截取原有素材,到對每個樂章的結構安排,都進行了藝術加工,完美展現了協奏曲的表現形式的特長。[3]《黃河》既融入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特征,又借鑒了西方的傳統音樂,這在我國的鋼琴協奏曲領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優秀鋼琴作品。
(五)多元時期
中國鋼琴作品音樂風格演變的多元時期是在1978年之后,這一時期,中國正是改革開放后,也是思想的解放時期,同時,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也由單元轉向多元。在許多中國鋼琴作品創作者的努力下,創作的作品開始了全新歷程。隨著文化事業的進步,人們對于民族音樂的重視也在不斷提高,為這個時期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創作提供了很多的借鑒素材;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地深入,為中國鋼琴的創作者們提供了較為寬闊的藝術視野,使得創作者的藝術技巧得到了充分的豐富,我國的鋼琴創作發展呈現出多元化。
二、中國鋼琴作品未來音樂風格的發展方向分析
(一)在音樂風格上需要加深把控和理解
我國的鋼琴音樂創作從20世紀至今看來,已經從簡單的音樂模仿轉變為中西方音樂文化相結合,從中國的民族化風格轉變為多元的文化需求。從中可以分析出,我國的鋼琴創作者們對于音樂風格已經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追求,并且一直堅持不斷地進行完善和進步。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對于創作風格的把控和理解體現在了對于民族風格的認知上。在鋼琴作品中提倡體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格,使這些作品看起來極具中國民族特色,這樣能夠有效地得到大眾的認同感,通過聆聽作品以后,擁有民族的自豪感,并在世界樂壇上獲得認可。但是,以現在的創作作品來看,有個較為明顯的問題,就是太過于追求形式上的民族因素,民族風格不單單是指氣質和意蘊,其實風格就是通過內容為依托的,只有合適的內容才能夠體現出合適的風格。[4]那么,鋼琴音樂創作者不能為了體現民族音樂的特色,就不顧音樂內容的進行生拉硬扯,這并不是對民族音樂的正確解讀。
(二)建立屬于我國特有的作曲風格和理論體系
從中國的鋼琴音樂作品最初的萌芽時期開始,我國的鋼琴創作者一直走在中西文化融合的道路上,一直在探討如何能夠更好地展現屬于中國的音樂表達內容,并能夠使中西方的音樂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中國的音樂鋼琴作品既具有普遍的特征又具有民族的特征。這是我國幾代的鋼琴音樂創作者共同探索的目標,這個目標實現的難度自然可想而知。首先,從中西方音樂的本質差異性來講,西方的作品通常的目標是為了解釋事物的整體;而中國音樂的作品則是對現實和終極體驗過程和感悟的藝術行為的歸旨,西方的音樂較為注重理性思維,中國的音樂較為注重感性思維。其次,中國的鋼琴作品創作更多的是貫穿于當代文化發展時期,大部分創作者是各自為戰,并不是進行集體性的創作合作,也沒有一個組織或者機構將每位音樂創者的技術和經驗進行總結和整理,當然也就不能夠形成像西方一樣科學、系統的作曲理論體系。這就說明我國的鋼琴創作還要繼續堅持走在中方和西方有機融合的道路上。還有,當前的社會發展也跟之前不一樣,現在有關的音樂文化部門也要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多組織和開展一些相應的音樂文化建設活動,使中國的鋼琴音樂能夠擁有自己的創作群體,并形成我國特有的鋼琴學派。
(三)促進創作目光國際化的形成
鋼琴作為一種國際化的藝術形式,要想使中國的鋼琴作品真正走向世界,就要加大其在世界樂壇的影響。雖然我國的很多鋼琴作曲家在一些國際性的作曲比賽上獲得了獎項,但通常都是一些中小型的單章作品,同時,許多作曲家并沒有形成一種固定的創作理念和模式,這就會導致創作的影響力較小,并且達不到歐洲作品那樣的普及和深遠。還有,中國世界級別的演奏家較少,這也使得鋼琴作品無法更好地推廣,從而導致創作和演奏沒有進行有機結合。因此,要促進我國的鋼琴創作者使其具有國際化的創作眼光,提升在國際樂壇的影響力,并與演奏家們形成良好的互動溝通和交流,真正將中國的鋼琴作品展現給全世界。
(四)合理利用教育的載體
如何保證一個藝術風格和學派能夠傳承下去,就要依靠教育。中國的音樂人才主要培養的途徑就是高校的教育,這也是賦予其的神圣職責之一。首先,要樹立高校學生對中國鋼琴作品的真正認識,演奏中國人自己創作的鋼琴作品,既豐富了我國的演奏技術,又傳承了民族的責任感和文化;其次,要充分深刻地把握中國鋼琴的內容,摒棄形式主義。通過教育,作品才能代代流傳下去,作品也能通過不同人的理解獲得不同的新意義和新內涵,從而才能延續我國鋼琴作品的“生命”。
三、結束語
結合上文,本文從中國的鋼琴音樂風格入手,研究了不同時期不同的音樂風格的演變過程,從中可以分析出中國的鋼琴作品的創作風格是不斷發展的,并在發展中總結出了存在的問題,并對中國鋼琴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根本就是民族化,還要充分融合中西方文化,在把握中國鋼琴音樂內涵的基礎上建立我國獨特的鋼琴學派,有效提升我國鋼琴教學的重視程度。[5]
參考文獻
[1]孫鈺.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創作風格淺析[J].藝術教育, 2016(03):101.
[2]鐘祎清.我國鋼琴改編曲及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解讀[J].音樂創作,2017(06):96-97.
[3]周婷婷.基于文化角度分析中國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J].藝術研究,2017(02):88-89.
[4]劉奕君.試論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J].北方音樂, 2016(14):153.
[5]葛艷秋,GeYanqiu.論中國鋼琴音樂中民族性的發展及其特點[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7(08):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