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騰燕
摘 要:生態城市建設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的必然要求,然而生態城市建設離不了科學的城市規劃作引導。因此,如何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強化生態城市設計顯得尤其重要。本文根據生態城市的基本標準,分析了當前城市規劃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解決措施,以實現生態城市規劃水平的提升,促進生態城市建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城市;城市設計;措施
1 引言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加快綠色城市建設,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著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建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加強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些文件及會議精神為未來的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凸顯城市規劃設計中強化生態城市設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中國現代城鎮化發展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歷史時刻,做好頂層設計,合理規劃與布局,促進生態城市建設,刻不容緩。
2 生態城市的定義
生態城市最初是在19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中出現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生態城市定義為“它是一個經濟上高度發達、社會上繁榮昌盛、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生態能夠良性循環,并且這幾個方面又能夠保持高度和諧,城市環境和人居環境能夠實現清潔、優美、舒適、安全,能夠讓失業率降低、社會保障體系更加的完善,城市中的高新技術能夠占據主導地位,技術與自然要達到充分的融合,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打造出一個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之后,國內外不同學者也對生態城市進行了各類定義。生態城市的內涵豐富,涵蓋了自然、社會、技術、物質、生活方式、生態環境質量、人類福祉、人-自然關系、可持續、生物多樣性等各種因素和價值觀的領域和范疇,兼具交叉、復合而多元等特性。
3 生態城市的規劃原則
3.1 可持續發展原則
生態城市是在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實現社會、經濟 、環保永續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生態城市規劃要從長遠出發,實現城市未來的發展目標,滿足現階段城市發展的完整性和生態平衡性,保持城市特色與本色。優化當地產業結構,構建低碳型產業鏈,降低能源消耗,利用循環再生,最大化節約城市土地資源,合理分配水資源,積極開展城市綠色體系建設,建立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機制。
3.2 生態性原則
即生態化,是生態城市的標志之一。包括環境質量和存在狀態的自然性、生物和其周圍環境關系的協調性、物質循環利用不產生對環境有害廢物的環保性等。生態城市規劃中,要堅持生態優先,充分發揮當地自然基礎功能,保持原有地理環境。建立完善的生態保障建設體系,大力推廣節能模式,研發低碳技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準確衡量城市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利用自然環境條件,擴大城市綠化面積,減少噪音等污染,重點保護城市生態平衡和自然環境。
3.3 經濟性原則
構建生態化的城市時應該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的經濟性要求減少環境對人們造的危害,加強各種資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加強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對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進行有效改造,采用清潔能源來代替其他能源,使用先進設備促進當地經濟加速發展。
4 生態城市規劃現存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生態城市規劃仍無法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雖然局部地區生態城市設計有所成效,但城市生態系統赤字在不斷擴大,水土流失嚴重,森林資源減退,生態物種減少,城市污染等問題不斷加劇。對照比生態城市的基本標準,我國城市規劃設計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生態城市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4.1 生態空間環境管控不足
近年來,中國很多城市缺少風貌特色,看不出“南北方”、“東中西”;命名的歷史建筑、街區得到保護,很多有歷史價值的建筑、風貌區被拆除,城市開發過度逐利,規劃缺少“主動性”;建筑“貪大、媚洋、求怪”、城市“千城一面”、“大拆大建”、生態破壞等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山體被破壞,河流被“束流”,原本的自然生態環境漸失,城市規劃缺少對生態空間環境的管控。
4.2 城市公園綠化建設不足
公園綠地等城市生態景觀設計是城市生態規劃的縮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城市環境和風貌。然而,多數城市在規劃設計方面存在著綠地建設呈現點狀分布,缺乏片狀森林,結構分布不合理;草坪比重較大,而喬木與灌木等綠色植物輔助綠化不足;生態旅游區、公共廣場和公共綠地建設較多,城市邊緣地帶建設不足;公園綠地分布不均,人均綠地面積較小,綠化建設不足等問題,尤其是綠地系統不健全,生態廊道不貫通。
4.3 生態城市建設科學性較差
一些城市在進行生態城市建設時,缺乏科學地指導,存在物種設置不合理、盲目追求生物多樣性等各種問題。多引進外來物種,忽視了本地物種的培育,致使本地樹種越來越少,難以在生態城市規劃中展現地域文化特色;城市公路綠地建設滯后,未能因地制宜,難以發揮環境效益;病蟲害問題較為常見,致使城市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生態失調,加劇城市生態環境治理費用。
5 強化生態城市設計的具體措施
為了引領生態城市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積極推進了生態城市、綠色生態城區的試點示范工作。為打造生態宜居家園,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強化生態城市設計至關重要,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5.1 加強城市生態空間管制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加強“三區四線”控制體系規劃,劃定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和城市綠線、藍線、紫線、黃線,并提出了相應的空間管制措施,進一步促進城市空間結構和城鄉生態格局相互協調,守住“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根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辦法(試行)》,強化生態空間管制,構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
5.2 加強城市開發強度控制
嚴格控制城鎮建設用地規模,防止盲目無序擴張;研究和推廣各類建設節地技術和模式,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加大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力度,整合城鎮閑散用地,重點加快城中村改造,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布局;嚴格控制城市開發強度和建設用地擴展速度、規模,避免使城市變成一塊不透氣的“水泥板”。
5.3 加強城市公園綠地建設
均衡公園綠地分布,合理規劃,加強城市綠化工程建設,增加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斷創新思路,提升園林綠化的內涵和藝術性,體現城市品位;因地制宜開展垂直綠化、屋頂綠化,對部分墻體、立交橋開展立體綠化美;加強城市綠廊綠道建設,深入推進園林城市創建,使城市居民茶余飯后有一個休閑游憩的去處,切實受益于生態綠地的建設。
5.4 加強海綿城市試點建設
自2015年第一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正式建設以來,城市規劃設計方面,生態城市規劃工作中海綿城市建設已全面開展。加強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充分利用建筑與道路,借助綠地與水系等生態系統,實現雨水吸納與蓄滲等作用,實現雨水徑流高效控制,實現雨水自然積存與滲透凈化,進而實現城市內澇防治工作,做好水體治理工作,促使人們的居住環境得以改善。城市規劃設計中強化生態城市設計,要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重點內容,做好系統設計與規劃,以充分發揮海綿城市的生態功能。
5.5 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修復
城市規劃設計時盡量減少對生態系統的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壓力;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和調節能力,輔以人工措施,大力修復被破壞的山體,修復被填埋的河道,修復被割斷的綠地,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5.6 加強生態指標體系構建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建立一套科學的生態城市指標體系,以作為指導和評價工作的依據。采用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運用統一的數據輸入和輸出,分類分級構建生態城市評價指標框架。對各類空間尺度和地域特征進行分析,對項目實際情況進行評價,依照指標體系進行生態城市建設動態評估,進而推廣生態化的技術工程,提高城市的“綠色”競爭力,實現復合生態系統的高度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6 結語
生態城市建設是人與自然關系反思的產物,生態城市建設符合我國人口多、資源環境有限的基本國情,符合我國經濟新常態要求,符合城市轉型發展、現代化城市建設要求。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建設不僅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首選,還是有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基礎。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為更好地體現生態城市理念,必須將生態空間管制、開發強度控制、公園綠地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生態環境修復、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等方面統籌考慮,才能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促進生態城市建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雯.探討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生態城市規劃[J].建材與裝飾,2017(2):93~94.
[2] 杜憲政.討論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要點[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7 (23): 45~46+50.
[3] 王濤.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生態城市規劃原則及要求[J].中華建設,2017(4):94~95.
[4] 劉建琳.淺談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生態城市規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24):79.
[5] 周忠玲.江林忠.試論生態城市的規劃原則與設計[J].中國城市經濟,2011(5):320.
[6] 生態城市與城市設計--住建部城鄉規劃司汪科政策解讀.
[7] 沈清基.沈焱.生態城市與低碳城市概念解讀[J].理想空間,2013(5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