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炒股炒成股東,很多人會笑你是個投資的失敗者。可這是投機者的思維,在這些人眼中,股票就是一張可以隨心所欲炒來炒去的紙片。在千千萬萬市場摩擦交易制造者的共振下,資本市場有時候像一個巨大的賭場。十賭九輸,如果你參與游戲,你注定是那個失敗者。可如果你把股票投資當成是生意,把自己想象成實體企業主,那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很喜歡用川菜館去舉例來說明股票是什么?
如果你想盤下樓下老王經營了多年的川菜館,您不可能由著老王漫天要價。您一定會仔細問幾個問題,
——這家川菜館去年賺了多少錢?前年又是多少?……
——這家川菜館賬面資產是多少?現金是多少?桌子椅子又是多少?
老王可能會這樣告訴你:“我這家川菜館經營多年了,回頭客很多,回報也很穩定。餐館去年賺51萬、前年49萬,最近5年平均年凈利潤50萬。屬于這家川菜館股東的賬面資產最新余額500萬,我們有100萬現金,還有200萬設備,余下200萬是房租和裝修。”老王會告訴您,他認為這家川菜館的合理估值應該是500萬。
好了,我想您已經很清楚這家川菜館的基本財務狀況了。
如果作為買方,你得向老王開出一個有利于自己的買價,你可能這樣說:“看看,您這家川菜館的回報率只有10%,那些房租和裝修費實際早已經花掉了,桌子椅子也需要折舊,我只能出300萬的價格。”我相信如果能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壓價,你還會再繼續壓價。
購買這家川菜館時,你是如此地理性,如此地精明。
但如果把這家賬面資產500萬平均年回報50萬的川菜館如果拆成100萬份,并且每份股票每天都可以交易。很多人馬上就會失去了以往的理性。川菜館每份5元的價格很可能會被荒唐地炒到20-30元,人們癡狂地坐在電腦前,津津有味地說著夢話:“昨天某某大明星來到我們川菜館用餐,股價看漲啊!”“看看,昨天國家統計局的宏觀數據多棒,利好消費板塊!”“k線圖已經出現了金叉,出現了最佳買點!”
真得無法理解人們的癲狂。川菜館還是那家川菜館,把它看成一個整體,合理的市場估值是500萬,拆成100萬份每份5元,整體市值還是500萬啊!本來很簡單的事情竟然變得如此的復雜?
金融行業的可悲就在于把簡單的生意想復雜了,巴菲特的偉大就在于把簡單的事情做偉大了。
6歲時,巴菲特就一次背起6瓶可口可樂,挨家挨戶地推銷。賣完6瓶可口可樂,扣除25美分成本,巴菲特凈賺5美分。小小的巴菲特早早就明白了生意是什么。巴菲特童年時期賣可口可樂和口香糖的經歷,少年時期經營彈珠球和送報生意,深深地影響了巴菲特對股票的理解。這里面最根本的就是,他內心深處一直把股票投資看成生意。
對于投資,奧馬哈先知是這樣定義的——“投資即現在先投入一筆錢,在未來某個時間再拿回一筆更多的錢,拿回這筆錢要先扣除這個時期的通貨膨脹。”
巴菲特所指的拿回一筆更多的錢是只從企業未來的凈利潤里獲得,而不是來自別人的口袋里。巴菲特要的是凈利潤而不是市盈率。我們看一個案例:
1986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用3.15億美金收購了《世界大百科全書》和柯比吸塵器的生產商史考特飛茲。巴菲特根本沒打算5年后用6.3億美金賣掉公司,更不在意別人對史考特飛茲的估值是多少?他只在意這家公司能真正賺多少凈利潤。讓我們看看巴菲特要的東西吧,
史考特飛茲1986-1994年9年里共計為伯克希爾·哈撒韋貢獻了5.554億美金的凈利潤和6.35億美金分紅。僅通過分紅,伯克希爾·哈撒韋僅用了5年就收回了全部的買入成本。巴菲特買入史考特飛茲股票完全是基于生意的思考,他并不需要人們為史考特飛茲開出的市盈率。
再和大家聊一個我身邊的實例。2009年的一天,我和一位王姓朋友坐在中關村的上島咖啡。朋友興奮地告訴我:“哥們,我準備二次創業了,我成為了蘋果(中國)的代理商。”我當時這樣問他:“既然你這么看好iPhone手機,為什么不換個思維模式,你完全可以買進蘋果公司的股票啊!”記得朋友不停地搖頭。當時他的眼里,股票是“今天漲明天跌并且飄忽不定的什么東西”。
8年過去了,朋友的公司發展得很有規模,他已經成為了蘋果(中國)在北區的主力代理商,他對自己的收益率也非常滿意。這個生意大概投入了2億多元,8年的稅后凈利潤總和應該也有2億-3億。
可朋友如果2009年就買入蘋果股票,會是什么樣的結果呢?
2009年蘋果公司的最低股價78.2美元,2018年4月20日收盤價165.72美元。但是那可是1拆7后的價格。如果朋友在2009年選擇直接買進蘋果公司的股票而不是成為蘋果(中國)的代理商,王總投入的2億多元已經變成30億元,這還沒有計算現金分紅。
為什么是這樣?
在朋友眼里像一張小紙片一樣的蘋果公司股票,其實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生意。根據最新年報數據,蘋果公司毛利率高達38.47%,稅后凈利潤率21.09%。而蘋果(中國)為代理商留下的毛利率僅有9%-11%。朋友的毛利率僅相當于蘋果公司稅后凈利潤率的一半。朋友的生意扣除房租、裝修費、人員工資和稅收后可能真得賺不到太多的錢了。
朋友的問題就是,他把蘋果代理商當成了看得見摸的著的生意,把蘋果公司的股票當成別的什么東西,其實蘋果公司的股票就是最好的生意啊!
人們常常把投資分成“價值投資”和“趨勢投機”,筆者認為,所有基于“生意”思考的是投資,否則就是投機。我們有一個概念——“每一個實體公司的老板都是1倍市凈率買進了自己公司的股票,持有10年20年乃至一生。”他們和二級市場買入股票的真正投資者沒有本質的不同。
股票就是生意,股票市場的投資者和投機者有著本質的不同。那些投機者并沒有為這個國家多做些什么。而實體企業主為國家繳納稅收,為社會解決就業,他們自己承擔了生意的全部風險,為時代創造財富和新的機會。股票市場的真正投資者和實體公司的企業主完完全全是一類人,他們身上也流淌著“企業主精神”的血液。
(作者系財經博主,新浪微博馬喆Ma-zne,作者對價值投資的感悟和求索會在《紅周刊》持續與投資者進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