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鋼城
港元兌美元持續走弱并屢屢觸及7.85的弱方匯兌保證引發香港金管局強勢出手。4月17日,金管局分三次在市場買入57.7億、33.76億和62億港元,以支持港元匯率。至此,金管局在6天內共八次出手總計已購入285.97億港元。不過,港元的疲軟態勢似乎仍無起色。
港元匯價的持續轉弱也引發市場對于香港沿用多年的聯系匯率是否會不可避免地與美元脫鉤的擔憂,部份投資者甚至擔憂美國對沖大鱷索羅斯在1998年亞洲金融海嘯期間聯同多只美歐對沖基金圍攻港元一幕將會重新上演。當然,港元持續走弱也會影響到參與港股通的內地投資者,原因是港股通的股票以港元計價,港元貶值意味相關資產價值縮水。
其實,港元的疲弱與美聯儲加息不無關系。自2015年12月以來,美聯儲已經加息6次,而與美元掛鉤的港元,卻因擔心熱錢過度涌入,再次推高早已居高不下的房市價格,因此并沒有跟隨美聯儲的加息節奏,并由此導致兩者利率差距越來越大。以至于投資者可以沽空港元,利用該筆資金去投資美元長倉,以極低的風險套利。最初,套利交易只吸引到疑似歐美資金的參與,但近日就連亞洲地區的交易時段也出現上述情況,且金額亦不斷擴大,可見相關套利操作已吸引到全球投資者的關注。
對此,有部分投資者擔憂港匯走弱已經多次觸及弱方兌換保證,這將導致香港資金外流,并最終危及港元地位。但筆者倒認為,匯價疲軟不一定就代表資金將撤出香港,要全面了解香港資金的流動狀況,除了港元匯價以外,還要結合金管局銀行體系結余、1個月香港銀行同業拆借利息(以下稱“Hibor”)以及港元12個月美電價格,上述幾項都是投資者了解香港資金流動狀況的重要工具。
1,金管局銀行體系資金結余跟內地的外匯儲備類似,都是用于衡量在港資金多寡的重要工具。該數據在2015年10月一度沖高至4260億港元,目前為1200億港元,看似大幅減少超過70%,但若跟2007年初的128億比較,現在資金儲備仍較10年前高10余倍。
2,Hibor被普遍用于港人置業的按揭利率計算指標,故其同樣被市場視作判斷香港資金流動情況的重要參考。由于Hibor的變動與目前市場的利率環境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不能像金管局銀行體系資金結余一般簡單地與2007年作比較,因此,筆者認為與同期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以下稱“Libor”)對比較為合適。數據顯示,1個月Hibor目前利率為0.95厘,而同期的Libor為1厘9,這也正好解釋了投資者于近期通過沽空港元、做多美元進行套利交易的原因。
3,港元12個月美電價格是反映市場對于12個月后美元兌港元走勢判斷的重要指標。該價格目前正下跌至7.805位置,反映出市場認為港元12個月后有機會降至該水平附近。
而對于目前市場有部分聲音所擔心的,港元或將出現如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韓元、泰銖、馬來西亞令吉等貨幣狂瀉的慘狀似乎也不容易。筆者認為,原因有三:首先,香港本身儲備充足,正如上述所述目前金管局銀行體系資金結余,規模仍較2007年多逾10倍;其次,香港背靠大陸,就算尚未動用的1200億金管局銀行體系資金仍不夠用,相信內地央行也必定不會袖手旁觀,內地的外匯儲備屆時亦會成為港元另一強而有力的支持;套利交易源于香港沒有跟隨美聯儲上調利率,因此,只要香港金管局重啟加息步伐,將港元與美元息差收窄,套利者便無利可圖,就像在1999年應對亞洲金融風暴時,令一眾美歐對沖基金落荒而逃。
盡管量度香港資金流可用的工具眾多,但港元匯價變動依舊是港股中短期起跌的很好參考工具。例如,2014年1月,港元由2013年11月1美元兌7.752港元,下跌至2014年1月的7.77,結果導致同期的恒生指數由24038點下挫至2014年1月的21269點;2015年4月,美元兌港元跌至7.75低位,即港元強勢,于強方兌換保證附近位置徘徊,同期恒生指數升至28588點當時高位;2016年1月,港元下跌至1美元兌7.8191港元的低位,同期恒生指數也失守20000點關,最低跌至19278點。
上述案例于過去屢見不鮮,只是在港美息差擴大的今天,以港匯分析港股的方法或許將出現失真,投資者不妨暫時將其擱置一邊,直至兩者息差再度接近時,這又將成為投資者衡量港股走勢一個很好的參考指標。
(作者系中投傲揚精選基金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