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鵬
摘 要:現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地發展,我國城市建設也日趨完善。城市軌道交通上蓋建筑是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嶄新的建筑類型,和其他傳統建筑類型相比,鮮明的城市和交通屬性成為其時代個性。而新網絡時代帶來的契機,促使我們應對其存在方式和建筑價值做出契合時代的研討和反思。
關鍵詞:新網絡時代;城市軌道交通;蓋建筑;反思
1 引言
在我國,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和集約高效利用土地的城市建設方針要求對軌道交通沿線土地進行綜合開發和高效利用,保持軌道交通與沿線土地的協調發展。對軌道交通沿線土地進行存量挖潛和資源儲備,既有利于提高土地開發效益,將軌道交通引發的土地開發增值收益回饋于政府,也有利于為軌道提供穩定的客流支撐,支持軌道交通及各項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城市。在這種背景下,高效利用城市軌道交通沿線資源包括車輛段及周邊的土地資源具有現實意義。
2 城市軌道交通上蓋建筑的時代背景和內因
所有新建筑類型的出現,都有其社會原因和人文背景,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導致的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也為新建筑提供了物質條件。當下中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城市化進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需求催生了與之相匹配的政治經濟政策,同時也驅動著社會資源進行主動的或是被動的匯聚和重組,對各領域的格局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城市規劃、城市交通領域出現的影響效應是最直接和顯性的,因為規劃交通既是城市化的具體內容,也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手段之一。近年來的城市產業結構的重組、轉型、調整過程,無不伴隨著城市空間的拓展、城市規劃的調整及城市街區的更新。同樣,城市交通作為城市化進程的內容和手段之一同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一方面參與構成城市的骨架,同時為城市功能的協調運營提供客運和物流的保障。城市發展,規劃變遷,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促成了城市功能和城市交通之間新的結合方式的產生,從而催生了城市軌道交通上蓋建筑這一新的建筑類型。
3 軌道交通上蓋建筑現狀分析
我國近年來國民經濟發展迅速,目前正處于城市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對交通規劃設計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如何實現對軌道交通車站及車輛段上方空間的利用成為了當代城市交通建設過程中研究的主要問題。地下軌道交通運行的過程中,會對上方建筑造成一定的振動影響,上方建筑物不符合相關的振動標準的話,長時間作用下,上方建筑物穩定性會受到影響,從而也會對軌道交通系統正常運行產生阻礙。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開發了多項軌道交通上蓋建筑項目,并已經投入使用。例如:上海、北京、廣州等發達城市在開發軌道交通上蓋建筑工程過程中,會對周邊土地利用方案等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配合物業所開發和軌道交通設計,通過使用物業和地鐵等項目融合的方式來為軌道交通提供服務,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軌道上蓋建筑項目開發過程中,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即軌道交通運行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振動,并會對上蓋建筑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必須確保上蓋建筑質量符合要求,為城市化建設進程的推進奠定堅實的基礎。
4 新網絡時代城市軌道交通上蓋建筑的反思
4.1 對軌道交通上蓋建筑進行振動保護
在進行軌道上蓋建筑振動保護過程中,技術人員可以分別從結構減振設計和建筑減振設計兩方面進行。首先,所謂的結構減振是指上蓋建筑物可以單獨使用柱基,從而降低上蓋建筑同軌道交通運行過程中發生共振現象,另外也可以通過在建筑物底部設置橡膠隔振支座來達到降低共振的目的,從而保證上蓋建筑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其次,建筑減振對策是通過在建筑物地下室建設過程中放置隔音氈來達到對建筑物振動保護的目的。隔音氈主要是以高分子金屬粉末以及其他化學助劑反應制作而成的,同時在壓延作用下可以進一步提高隔音氈對噪音的控制效果。隔音氈在建筑工程中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其彈性面層的設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軌道交通對建筑的振動影響,從而實現振動保護。
4.2 新網絡時代城市軌道交通上蓋建筑的變革契機
新網絡時代的到來對于城市軌道交通上蓋建筑帶來了何種變化,通過一個實例來感受:2015年寧波地鐵論證提出了“地鐵商城”的構想,通過網絡平臺和地鐵設施的聯合建設,在城市中心區打通整合多個在建站點間的地下空間作為整體的商業聚合點,目前正在建設實施過程中。通過構建全地鐵空間的物聯網平臺,把市民乘坐地鐵的過程和購物行為在地鐵地下空間整合起來;地下空間的商業聚合點作為傳統地下商業街和“地鐵商城”物流中轉站。借助手機終端,原來的交通屬性的地鐵站臺、車廂,轉化為市民“逛商場”的“虛擬空間”,可以完成購物、支付的全過程行為;商業聚合點則提供實物體驗和物流配送,及商業后臺支持的相關服務。可以看到,“地鐵商城”已經完全有別于傳統的商業綜合體,結合物聯網改變人們的購物行為方式,通過傳統的“物理空間”和借助網絡形成的“虛擬空間”重組了購物的行為模式和建筑模式。一葉知秋,新網絡時代改變建筑存在方式和價值的時代已經勢不可擋,也必然對發展成長中的城市軌道交通上蓋建筑帶來變革的契機。
4.3 軌道交通軌道減振
軌道交通上蓋建筑振動保護措施的實施對降低振動環境影響主要起到輔助作用,地鐵引起的振動和噪聲主要是由列車運行時輪對相互撞擊產生的。在地下線路上,振動的傳播途徑是從軌道傳到軌道扣件和道床,再依次傳遞到隧道和巖土,引發地面建筑物的振動,從而影響地面建筑物各項功能的正常使用。故地鐵振動主要受到車輛本身質量、軌道鋪設結構、隧道的深度、選址情況、上蓋建筑質量以及軌道建設條件等因素影響。在軌道結構減振降噪問題中,減小振動是主要的手段,因為結構產生的噪聲是由振動引起的,減小振動的同時也就降低了噪聲。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軌道交通振動影響,可以從軌道結構方面展開,軌道結構減振措施相應分為:鋼軌減振、墊板減振、扣件減振、軌枕減振和道床減振,而各類減振措施下又有不同的形式。軌道建設結構部件的質量、鋼軌的剛度及其阻尼系數等都對軌道振動有一定的作用,且軌道結構的不同,其振動形式也是存在差異的,例如:通過監測分析發現,效率區間不同、監測位置不同等所產生的軌道振動也是不同的,故而軌道減振實行方法的不同,其在不同效率區間及不同測試位置,最終起到減振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通過扣件、道床以及枕軌等減振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振動影響。
5 結語
綜上所述,植根于時代發展、緊跟時代脈搏的城市軌道交通上蓋建筑,經過相對短暫的發展期,在傳統建筑的范疇里初步完成了新建筑類型的進化,當下同樣面臨新網絡時代對于傳統建筑模式的沖擊。可以預測的是,網絡支撐的虛擬空間和既有城市及建筑的物理空間之間的復合度會伴隨技術的發展而與日俱增。全息成像、實景模擬、三維打印等相關科技成果都以驚人的潛力和能量支撐著網絡空間,影響著城市生活。長遠來看,足夠的技術累積和支撐將改變信息、能量和物質的傳播方式,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之間的界限將會隨之打破,從而進一步波及建筑的空間構筑方式、使用形態以及價值觀。可以預見到城市軌道交通上蓋建筑,將會以較高的技術整合度,敏銳的前瞻意識及特有的社會職能占得先機,引領建筑在新網絡時代的變革。
參考文獻:
[1] 周零非.綠色建筑在軌道交通停車場上蓋開發中應用研究——以重慶市軌道交通××停車場上蓋開發項目為例[J].低碳世界,2016(16):167~168.
[2] 劉潤深.城市軌道箭筒地下車站接駁空間與周邊建筑結合模式分析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6(5):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