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紹浩
摘 要:森林病蟲害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林業災害,不僅會對樹木的健康生產發育造成嚴重影響,而且還會破壞林業生態平衡與穩定,不利于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以及林業經濟良好發展。對此,需要重視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及影響程度,為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順利推進保駕護航。筆者在文章解析了森林病蟲害成因及危害,基于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提出了有效措施,以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力度,僅供參考。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防治;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作用分析
1 引言
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至關重要,直接影響著生態環境的質量。雖然我國近些年來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進行應對,但是由于資金投入較少,加之技術措施相對落后,導致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須清楚認識到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研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 森林病蟲害成因及危害
2.1 森林病蟲害具體成因
根據森林病蟲害形成機理的不同,可以將其具體成因分為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2大類。在自然環境條件下,病蟲害可以進行快速、廣泛的傳播,治理難度較大,再加上很多種類害蟲在漫長的歷史進化過程中,已經對自然環境的改變具備了較強的適應能力,如果沒有徹底將所有害蟲群體消滅,則很容易出現“死灰復燃”現象,間隔一段時間后再次爆發病蟲害。其傳播途徑主要是自動傳播和依賴自然動力傳播,所以在防治時,常常會有所忽略和遺漏;在利益的趨勢下,亂砍濫發現象仍然比較常見,森林污染、水土流失、沙塵風暴問題屢見不鮮,森林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很容易滋生病蟲害。再加上人工造林過程中夾雜的病蟲害,與原有病蟲害混合到一起發生變異,害蟲的遺傳抗逆特性隨著環境的變化產生相應的變換,增強了害蟲對不同環境的適應力,經常使用抗蟲的化學藥品,導致害蟲的抗藥性更強,所以需要不斷升級抗蟲的化學藥品。
2.2 森林病蟲害的嚴重危害
據相關數據調查得知,現階段我國已發現的森林病蟲類型約8000多種,其中能夠造成嚴重危害的達到了200多種。分布面積最廣、最為常見的主要包括美國白蛾、松材線蟲、楊樹蛀干害蟲、松毛蟲等幾種,并且防治效果一般,蔓延趨勢難以得到有效的遏制,病蟲害影響范圍居高不下,再加上一些突發性病蟲害,以及森林鼠害等,都對森林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森林病蟲害不僅不利于森林植被的健康生長,而且還會減少森林生物多樣性,同時防治病蟲害所用到的化學農藥會殘留在土壤和地下水中,都會破壞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還會造成林業產業的重大經濟損失,危害十分嚴重。
3 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
3.1 提升育苗的成活率
樹苗在成長過程中,在幼苗階段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需要多觀察,尤其是病蟲害對于幼苗的影響最為嚴重。保障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就需要嚴格控制當地的病蟲害,實現對其嚴格把控。人工栽種的樹苗成活之后,才能實現造林面積的保障,實現林業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育苗是林業生態環境管控的最初階段,從源頭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可以有效提升林業生態環境管理的有效性。
3.2 為造林規劃提供參考
森林樹種過于單一,極易使病蟲害出現蔓延的趨勢。因此,病蟲害防治工作也成為我們進行造林規劃的重要參考依據。實現合理的樹木種類規劃,可以有效規避森林病蟲害的大面積爆發。因此,在造林初期,技術人員需要針對可能出現的一些病蟲害問題,進行合理的樹種搭配,適地適樹,實現林木生長的安全,從而有效奠定優化林業生態環境基礎。
3.3 林業防治技術的重要組成
防治森林病蟲害是我們林業技術人員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儲備。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科學研究森林病蟲害的種類,高發時間段,對其有效防控的措施,尤其是生物措施等,形成一套重要的防治森林病蟲害的技術規范,在技術層面,實現對森林病蟲害的有效控制。拓展我們對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有效掌握,可以實現對林業生態保護的技術支持。
4 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措施
4.1 正確認識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
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尤為關鍵,相關部門應重視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序開展。通過病蟲害防治,有效提升森林產量和質量,滿足現代社會對林業的需求。另外,病蟲害對森林造成極大影響,不僅降低林木質量,同時還會影響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從而無法發揮出森林生態環境保護的功能和優勢。
4.2 建立健全森林病蟲害防治預警體系
預警體系是森林病蟲害防治重要措施,也是現代林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林業部門應了解區域內森林樹種情況,并研究近年來森林病蟲害種類、影響范圍及影響程度。其次,針對不同樹種和病蟲害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以物理預防及生物預防為主。最后,建立病蟲害防治方案,一旦出現森林病蟲害現象,能夠立即展開應對工作,將森林病蟲害消滅在萌芽階段,防止病蟲害的進一步發展。例如,松樹主要病害包括:松落針病、松梢枯病、松皰銹病及松根朽病等,常見蟲害為:松毛蟲、松線蟲、松褐天牛及松干蚧殼蟲等。根據上述松樹常見病蟲害,林業部門可有針對性的建立松樹病蟲害防治體系,從而確保區域內松樹林安全,提升松樹林養護質量。
4.3 大力提升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水平
當前,我國人工林呈現出樹種單一性的特征,在這種森林生態環境中,食物鏈結構較為簡單,一旦害蟲入侵到人工林之中,人工林抵御能力較差。為了構建平衡、穩定的森林生態環境,可采用混交林方式來提高森林結構,混交人工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森林多樣性,豐富食物鏈,對病蟲害防治存在積極影響。另外,加強對幼林的撫育和管理,使幼林茁壯成長,幼林抵御病蟲害的能力得以增強,不易受到病蟲害的威脅。因此應重視幼林的撫育與管理工作,及時修剪幼林枝葉,將枯枝、病枝去除,如幼林中有林木出現病蟲害,應立即轉移患病林木,防止幼林出現大范圍感染。同時,合理的封山育林能夠提升病蟲害防治水平,將區域內的森林分為經濟林和生態林,可開放部分經濟林以滿足社會木材需要、發展地方林業經濟。根據區域內森林的實際情況,封閉部分生態林,從而提升森林質量,增強林木抗病蟲害能力。
5 結語
綜上所述,病蟲害防治管理是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工作,應重視病蟲害防治方法及手段,不斷創新和變革現有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通過正確認識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森林病蟲害防治預警體系,進而提升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水平,促進我國林業生態環境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芬榮,孫蕓.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7(23):79~80.
[2] 梁凈.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分析[J].農技服務,2017(16):69.
[3] 賴任燕.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及方法分析[J].鄉村科技,2016(3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