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翩翩
3月21日,萬眾矚目的騰訊公布全年業績,2017年全年營收2377億元,同比增長56.5%,收入增速創2011年以來新高。經調整后凈利潤651.3億元,同比增長43.4%。第四季度單季收入同比增51.4%至664億元,利潤同比增41.5%至175億元,兩者增長主要受益于金融及云業務的高速增長。但由于手游收入季度環比下滑,收入較此前市場預期低3.1%,不過利潤仍然較市場預期高3.4%。
總體而言,對于如此大體量的騰訊帝國而言,50%以上的增長已是一份不錯的答卷,但是卻似乎并不能讓市場滿意。在公布業績后的3月22日,其股價由漲轉跌,收跌5.02%,單日市值瞬間蒸發了2000億港元。雖然不排除隔夜美股加息等因素的影響致使恒指當日失守20日均線收跌1.09%,但騰訊的大幅下跌仍然是拖累港股市場的主要“元兇”之一,也是當日表現最差的藍籌股,僅其單一股票就拖低恒指超過160點。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經歷噩夢的一天之后,騰訊又遭其最大股東Naspers“補刀”。Naspers宣布將出售至多1.9億股騰訊股票,出售完成后,Naspers對公司的持股比例將從33.2%下降至31.2%,但仍為公司最大股東。Naspers出售價格為405港元/股,較上一交易日收盤價折讓約7.8%,最多套現可達765億港元。受此消息影響,騰訊23日盤前再受重創跌7.83%,創2月6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報405港元,股價創逾1個月新低。
受騰訊拖累,騰訊系個股也集體跳水,23日當天雷蛇最高跌逾10%,易鑫集團最高跌逾6%,眾安在線最高跌逾5%,閱文集團最高跌近5%,上述個股也紛紛創下上市以來新低。
那么這一次為什么一向眾星捧月的騰訊明明交出了不錯答卷,卻突然摔得如此慘重?我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隨著港股通不斷深入,大陸資金涌入港股市場,勢必會帶來部分程度的港股A股化,此次業績發布期也驗證了這一觀點。一部分個股正是因為業績得到兌現,于是“利好出盡是利空”,典型如昂納科技和金山軟件發布優良業績后第二天分別大跌6.75%及10.14%,昂納甚至在第三天接連又跌11.55%。
其次,大股東Naspers的“補刀”雪上加霜,向市場傳遞出不良信號。不過我們認為此次Naspers減持更多是來自于其公司內部的壓力而做出的小幅戰略調整,而非出于對騰訊未來盈利能力的擔憂,因此市場此次不免屬于過度反應。
第三點才是市場真正出于對騰訊公司商業模式持續性的擔憂。騰訊帝國現時的護城河,毫無疑問就是微信帶來的巨額流量,甚至可以說,微信就是騰訊這棟帝國大廈的根基。微信這個閉合的生態圈,圈住了幾乎每一個中國智能手機用戶的生活,是騰訊帝國堅不可摧的堡壘。正是借助微信的高質量流量入口優勢,公司聚攏了一大批重度用戶,加速了公司游戲、支付等業務的快速營銷和普及。再加上公司堅決地卡位QQ游戲平臺、MMOG游戲、手游等各階段風口,使得游戲成為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但投資者開始擔心,自微信2011年發布以來至今已近7年,各種基于內容的社交APP如抖音和今日頭條層出不窮,面對競爭對手的虎視眈眈,騰訊似乎已再無新的法寶。而曾經是微信的閃光點似乎反而變成了它的弱點。越來越反人性的即時通訊在一步步壓榨用戶的私人時間,而微信曾經最引以為傲的封閉式社交環境,基于熟人關系鏈而建立的朋友圈信息流,由于微商和部分用戶炫耀式的生活信息,不僅侵蝕著用戶體驗和用戶時長,甚至會對社交關系帶來負面影響。而關系網同質化也創造和今日頭條類似的“信息繭房”困境。
縱觀騰訊一路走來的關鍵里程碑,公司的產品代際更迭其實從未脫離自身的流量閉環。從基于MSN進行高質量本土化從而實現了QQ的優化,高附加值服務使其趕上了社交工具第一波浪潮。到在隨后的關鍵戰略調整中,公司又再次依托QQ導流,憑借集社交、音樂、視頻、游戲、空間、文學為一體的QQ集群導流微信,奠定了當今騰訊帝國的基石。
我們認為流量仍然并將長期作為騰訊的核心競爭力。而現在,騰訊顯然已經意識到當前產品青黃不接的困境,因此嘗試布局小程序和金融業務;公司也依然延續此前的戰略發揮自身所長,試圖依托社交流量紅利打造小程序,以流量帶動內容的提升,而金融業務作為公司中長期發展亮點,也重點圍繞現有的8億微信支付用戶,進行金融應用場景的延伸。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騰訊需要時間來探索新的制勝法寶。堡壘更不是一日就可攻破,虎視眈眈的對手想要越過流量這道深邃的護城河絕非易事。對比社交公司FB以及Snap單一依賴廣告的X商業模式,我們現時仍然更加看好騰訊基于微信導流的多元業務協同發展策略,并看好公司中長期小程序以及金融科技業務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