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丹
年初的快漲快跌讓A股春季行情第一波受阻,本周五又有中美貿易戰讓全球股市陷入普跌,但探底之后,春季行情第二波正在醞釀中,其中的關鍵詞則是“MSCI”。6月1日,A股就要正式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有關“入摩”的新聞又開始見諸媒體。3月中旬,MSCI又發布12個中國指數產品,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大盤股、指標股之外,中小型股票也有了相關的指數。此外,已經有10多家基金公司上報MSCI系列指數產品,其中招商、南方基金等已經獲批。可以預見的是,在外資尚未大舉搶進A股之前,公募基金為代表的境內機構投資者已經搶先出手。時間不等人,先人一步就能搶占先機,占領“入摩”的制高點。
公募基金的動向將會對A股的資金流向產生重要的引領。2017年,A股有七成多的股票下跌,而卻有超過八成的公募基金實現盈利,“炒股不如投基”成為股市新常態。公募基金以業績奪回話語權,從去年四季度開始,“爆款基金”頻繁出現,興全合宜甚至出現單日募集300億元的盛況。也正因為如此,近期公募基金密集推出MSCI風格的指數基金,有望和去年熱門的滬港深主題基金一樣,成為市場風格的推手和強化者。
目前公募基金接連推出MSCI指數基金,具有天時地利。經過,1月末的大跌洗盤,和MSCI具有強相關的白馬股較年初高位有一定的回調,經過最近兩個月的反復震蕩,已經有效化解了獲利盤的壓力,伴隨著績優年報的發布,內在的投資價值有望獲得新一輪的挖掘。其次,股市也有風格自我強化的特征,除了相關的指數型基金被動復制買入成分股之外,主動型基金也會加大此類風格的投資力度,形成合力。可以說,在6月1日A股“入摩”之前,白馬股有望結束調整,重拾升勢。
盡管近期題材股、中小創走勢較強,但隨著“入摩”事件的發酵,未來兩個月投資的天平有望重回白馬股,布局今年春季行情的第二波關鍵就在“入摩”相關股票的選擇上。盡管近期MSCI推出中小型股票指數,但境外機構投資者基于估值、流動性、研究成本等因素,在“入摩”初期并不會大舉介入小市值股票,其中或有部分市值較大、基本面穩中向好的“創藍籌”引發關注,但很難成為主流,調整充分、估值較低的白馬股才是比較確定的投資方向。
具體在投資品種上,有幾類可以納入重點關注。一是MSCI成分股中具有相對稀缺性的股票,即中國大陸具有相對競爭力或具備特殊資源的公司,如小金屬行業中的金鉬股份、五礦稀土、北方稀土,稅控行業龍頭航天信息,中成藥特色股東阿阿膠等;
第二類是A股相對H股明顯折價的品種。隨著“入摩”進程的加速,部分相對H股存在折讓的A股,有望吸引外資進一步關注和配置。這類個股普遍具備估值低、業績好的特征,本身就具備較好的投資價值,如海螺水泥、中國平安、鞍鋼股份、福耀玻璃、寧滬高速等。
第三類則是已經推出的MSCI風格的基金,如華夏基金在2015年推出的MSCIA股基金,該基金追蹤MSCI中國A股指數,倉位飽滿,未來新增的MSCI風格基金入市,該基金將直接受益,省卻新基金建倉的時間和摩擦成本。
在關注上述三類投資品種的同時,風險這根弦也不能忘。未來兩個月如果MSCI題材獲得市場熱烈響應、過度追捧,在6月1日正式推出時反而可能成為“見光死”的波段頂部。歷史上也有類似的先例,如2001年2月公布B股市場對境內投資者開放引發大漲,上海B股指數在4個月內大漲兩倍;但到了當年6月正式實施的時候卻見頂回落,迭加當時A股的熊市,4年內下跌幅度超過79%(見附圖)。

雖然B股和A股的容量不可同日而語,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也有所差別,但利好前大肆炒作、利好落地后見頂的波動節奏,在市場上卻是屢見不鮮,投資者在布局其中機會時,也應當做好兩手準備,特別需注意國際股市大幅波動引發的外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