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濤 布乃鵬
摘要:中國藝術節作為集中展示一定時期我國優秀文化成果的重要平臺,已經走過了30多個春秋。伴隨著我國會展經濟的蓬勃發展,藝術節的聯動作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等愈發明顯。本文簡要分析了歷屆中國藝術節的發展、特色與創新點,深入總結十藝節的創辦模式與效應,提出了藝術節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藝術節;發展;效益
一、分析綜合歷屆藝術節的發展脈絡,經驗教訓,總結出十藝節的創新和特色
中國藝術節的宗旨是:為了集中展現我國一定時期內藝術創作和演出的優秀成果,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藝術審美水平,擴大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往,促進我國各民族藝術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并為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歷屆藝術節都充分踐行了該宗旨,同時也各具特色與創新。
第一屆中國藝術節于1987年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3000多名文藝工作者奉獻了以民族音樂為主,包括雜技、魔術、歌舞、戲劇、芭蕾舞等多種藝術形式。本次藝術節創立了中國藝術節的運作模式。由國務院主管,文化部主辦,當地政府承辦。國家領導人擔任藝術節的重要職務。起到重要的督促和協調的作用。此時藝術節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撥款。
第二屆藝術節于兩年后,也就是1989年,同樣在北京舉行。本屆藝術節與首屆藝術節在組織機構上有一個重要的區別。首次設立了中國藝術節基金會,接受全球范圍內的一切捐助。這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藝術節的海外影響力和世界知名度。同時,也節約了政府的財政支出。是逐步市場化的雛形期。
第三屆藝術節在昆明舉行,首次將舉辦地從首都轉移到地方。本次藝術節集中體現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資金來源更加廣泛,除了政府撥款,還開拓了主辦單位出資和社會籌資的方式,讓更多的企業和個人更深層次的參與到藝術節中來。在舉辦藝術節的過程中,廣泛開展了各種經貿活動。這對于前兩屆藝術節來講,又是一個創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模式出現。
第四屆藝術節在蘭州舉行。本次藝術節除了眾多的演出劇目外,還組織了文物、民間民俗、美術攝影書畫以及隴原風情詩詞書畫四大展覽為“軸心”的展覽活動。在經費來源上,除了政府撥款外,還出現了多種創收渠道,例如,有償使用藝術節的會標、吉祥物和會徽,通過門票等廣告手段和各種活動的冠名等。可以說,經費來源越來越多樣化了。
第五屆藝術節于1997年在成都舉行,這一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黨的十五大勝利召開,香港回歸等重大事件。本次藝術節以“歡慶十五大、迎接新世紀”為主題。部分劇場深入學校、工廠演出,充分踐行了藝術節的本質與宗旨。
第六屆藝術節于2000年在江蘇南京舉辦,這是藝術節首次在沿海開放城市舉辦。首次實行了競爭機制,本次藝術節設立了眾多的比賽獎項。成功實現了政府和市場共同運作的模式。在剛剛進入互聯網時代,本次藝術節首次實現了在網上展出,也就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網上藝術節”。
綜上所述,每一屆藝術節都以絢麗多姿的藝術形式,充分展示了中國文化藝術事業的輝煌成就,展示了廣大文藝工作者嶄新的精神面貌,展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藝術成果,熱情謳歌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欣欣向榮的景象。從第一屆藝術節的開端到第二屆藝術節的初步發展,再到三、四、五屆的初步轉變以及第六、七屆的深入轉變,到了第八、九屆藝術節實現了中國藝術節突飛猛進的發展。市場運作更加充分,社會參與更加廣泛。第十屆藝術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和發展。開創了全省辦展,全面參與新模式。
二、“十藝節”籌辦過程的組織及運營模式分析
1.充分吸引社會資金,企業更深層次的參與,實現多贏
統計數據顯示,十藝節共吸引社會資金達3.2億元,超過了之前歷屆藝術節的總和。先后分兩批分別與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山東航空、中國郵政、兗礦集團、民生銀行等大型企業簽訂了第十屆中國藝術節高級合作伙伴贊助合同;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扳倒井股份有限公司、中通客車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全程合作伙伴贊助合同;多家贊助商、特許經營企業簽訂了第十屆中國藝術節贊助合同。多層次,多級別的贊助,在吸引資金的同時也擴大了宣傳效果。
2.在場館建設方面,著眼于場館的可持續運作。
在場館建設之初,山東省就明確提出,一定要吸取節事過后,場館就廢棄,甚至是開荒種菜的教訓。在場館建設方面,不能求高求大求面子,要節約利用,能改建就不再新建,充分考慮日后的利用問題,避免資產的閑置浪費。場館建設盡量要有包容性,要充分考慮到多個演出劇目的需要,擴大“后藝術節時代”的場館使用率。讓老百姓親切的體會到我們辦節事所帶來的實惠。
3.文化惠民,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十藝節的成果
除了上述大批的場館,十藝節期間,山東17地市還在市縣、村級范圍了改建了大量社區文化中心。老百姓不出遠門,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為此,山東培養了大批的藝術骨干和藝術團體,送戲下鄉,送書下鄉。在節事期間,各類戲劇、舞蹈、美術、雜技、展覽等惠民活動一共進行了8.6萬多場。實實在在的踐行了“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這一辦會理念。
4.響應國家號召,厲行節約,節儉辦會。
簡約不簡單,刪掉不必要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精華。時間上,十藝節的開幕式只有短短的16分鐘,雖然時間短,但同樣取得了一致好評和精彩的效果。十藝節沒有那么多的明星大腕,“小鮮肉”。也沒有復雜拖沓的各種活動。充分體現了“水準一流,規模適度、節儉辦會”的原則。
三、“十藝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分析
1.經濟方面:各種會展活動能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綜合效益,這也是各地都紛紛爭取活動舉辦權的重要動力。會展是一個典型的高投入,高利潤的產業,利潤率大都在20%-25%左右。一次會展活動,從最初的基礎設施投入,到中期的各種聯動,以及后期的持續影響。都會給舉辦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首先,來參加展會的代表一般都是身份較高,收入和消費層次較高的人員,從消費價格彈性來看,這類消費全體對商品的價格敏感度比較低。其次,十藝節的舉辦時間為16天,時間較長。在這期間,代表們除了參加正式的展演外,還在當地從事感興趣的各種消費。這其中包括,交通、住宿、餐飲、娛樂、購物、金融、通信等方面。第三,參加藝術節的代表或者其他國際會議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連帶”客人比較多,也就是說除了正式的參會人員,還會帶有一部分后前保障團隊。因此,參會的人員多也就帶來了消費的機會多。第四,十藝節和其他會展活動一樣,聯動作用很強。舉個例子,各地現在都在大力發展旅游,甚至是全域旅游,這是因為旅游的平均帶動作用為1:6,也就是說,創造一個旅游的工作機會,就會帶動其他6個相關崗位。會展作為朝陽產業,它的帶動作用更強,為1:12,當然這只是一個平均水平,何為平均水平?具體來講就是說,如果一個地區的產業關聯度和匹配度比較高,經濟實力比較強,那么它的帶動作用可能會超過1:12,反之,則會低于這個數值。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十藝節等會展活動,的確能給舉辦地帶來豐厚的經濟利益。在“后十藝節”時代,數據顯示,山東省陸續簽約了眾多的演藝類項目,進一步促進了經貿合作,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經濟表現。通過展會,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山東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下,發展各類展會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尤為重要。
2.社會方面:十藝節為山東省眾多的就業機會,其中,山東省各級各類公共文化社會累計投入超過170多億元,其中縣鄉村基層文化設施投入達90億元以上,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最集中、投資量最大的時期。進一步改善了山東省各個地市的城市面貌、知名度和美譽度。國際上類似的例子很多,瑞士小鎮達沃斯因為世界經濟論壇而聞名世界。海南小鎮博鰲,因為亞洲論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資。因為申辦一次盛會,從申報,籌辦,舉行,結束這一系列的過程,都是世界各地各大媒體追逐的焦點,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媒介的宣傳,極大提高了舉辦地的聲譽。如果舉辦的非常成功,服務非常到位,后續的“口碑效應”更是不可估量。
3.文化方面:英國倫敦的西區,美國紐約的百老匯,日本東京的澀谷,這些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以文化著稱的城市。當然,如何讓濟南這座城市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包涵豐富的人文圖景,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這個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并非一朝一夕。十藝節給我們帶來了眾多的劇院、文化館、美術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帶來了文化交流,靈魂凈化。讓人們開闊了眼界,豐富了文化知識,陶冶了情操,愉悅了心情。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在我們欣賞優美的文化作品的同時,也別忘了文化藝術傳承的問題。一些藝術行當經常面臨“人亡藝絕”的窘境。在藝術的傳承方面,國家應該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和投入。同時,在各類高校,包括高職院校開設相關專業和藝術傳承平臺,讓藝術繼續傳承。
四、中國藝術節對策建議
第一,進一步加強對外交流,建立品牌,實現國際化
近年來,國際大型的會議和展覽紛紛登陸中國。其中,著名的會展品牌,德國CeBIT和摩洛哥的Top Marques都在中國舉辦了展覽。會展品牌的影響力和帶動作用可以超過眾多普通會展的總和,我們也應該進一步學習這些品牌展覽的先進經驗,強化中國藝術節品牌,進一步向國際化邁進。
第二,進一步踐行中國藝術節的宗旨,讓更多的普通民眾參與進來
十藝節雖然在山東舉辦,濟南更是重中之重。但是,筆者隨機訪問了一些公眾,直到藝術節結束,他們并沒有感覺到十藝節的舉辦和以往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有的甚至不知道十藝節到底是什么?也有的民眾感覺票價實在是太高了,以自己的工資水平根本無法承受。這也從一側面反映了我們藝術節的參與度和普及面應該進一步擴展。首先,應該組織專場演出到各大高校,社區等進行巡演,讓更多的人享受藝術盛宴的同時,也進一步健全藝術節的巡演機制。其次,政府應該加大對票價的補貼,讓更多的普通民眾和大學生能夠買得起。再次,除了競技比賽,其他的很多演出應該進一步降低它的專業性,讓藝術更加的大眾化、親民化。
第三,進一步加強政府和市場的合作,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
中國藝術節經歷了“政府包辦”到“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過程。為了更好的促進中國藝術節的發展,政府應該進一步淡化自己的角色,應該更多的起到指導、協調、監督的作用。讓更多的社會資本和民眾參與到藝術節中來。隨著會展的專業化發展,越來越多的會展服務會以“外包”的形式讓社會服務企業以專業化、規范化、科學化、低碳化的水準運作。在減低成本的同時,也提升了管理水平。更有利于包括藝術節在內的我國會展產業可持續發展。
第四,進一步研究藝術節的效益模型,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
從經濟學的角度和政府的財政收支來看,任何會展活動都需要成本。如何提高會展活動的經濟收益,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很多民眾都有這樣的感覺。藝術節結束以后,很多的劇目和演出都銷聲匿跡了。眾多的場館也開始閑置。這不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應該在政府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實現資源的再次利用,創造更多的收益。會展評估是任何會展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會展活動的展前、展中和展后積累所有數據和信息的整理與消化。
總之,通過對歷屆藝術節簡要分析,從1987年第一屆中國藝術節,她已經走過了30多年,每一屆藝術節都在傳承、拓展與創新。當然,藝術節也同樣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要克服問題,砥礪前行。讓中國藝術節朝著國際化、規范化、市場化、專業化、品牌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讓中國藝術節成為世界的一張名片。
參考文獻:
[1]王元敬《讓民族藝術之花開遍全國—訪文化部副部長、第三屆中國藝術節組委會副主任陳昌本》,《瞭望》1992.11
[2]楊朝嶺《舞臺藝術優秀成果的集中展現—第四屆中國藝術綜述》,《瞭望》,1994.35
[3]傅宏波《前六屆中國藝術節回顧》,《觀察與思考》2004.12
[4]杜建國《回眸“八藝節”》,《湖北宣傳》2008.1
[5]碩士論文:邢文君《中國藝術節比較研究》2009
[6]大眾網
[7]百度搜索
濟南市哲學社會科學黨史研究專項課題:《濟南市“十藝節”籌辦與“十藝節”效應研究》編號:JNSK18DS27 結題論文
作者簡介:
李洪濤,男,1979-,濟南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布乃鵬,男,1985-,香港理工大學博士,研究方向:旅游規劃和目的地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