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群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深化,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逐漸被社會所淘汰,而高效的、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開始走上課堂教學的舞臺,成為當前教學的主要方式。它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應用
時代的進步,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使小學語文教學也從原始的“知識本位”朝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全面階段發展,如何在新形勢下,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新模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角色扮演法,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是學生行動的源泉,只有讓學生有了興趣,才能促使他們主動去學習,進行自主探究。所以教師不妨使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課堂學習上來。
例如,在教授五年級下冊《將相和》的時候,我將課文分成了了三個場景,讓不同的學生扮演不同的人物,有人扮演藺相如,有人扮演廉頗、秦王等等。并且在他們表演之前,讓他們仔細研究了課文對于這些人物的描述,并且幫助他們對于這些人物的背景、歷史等等進行了總結和了解,讓他們確定了所扮演人物應該有的形象,并且還特地為他們講述了戰國時期的宮廷禮儀和相關的風土人情等等,力求他們可以真實的還原當時的場景。學生們在準備完畢后,便開始了自己的表演,最初的時候,他們似乎還不能進入角色,感覺很害羞,但是不一會他們就調整了心態,慢慢開始變得流暢起來。扮演很快結束,我對他們的表演進行了表揚和適當的指導,接著便開始了后續的教學。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課堂學習上來,而且還開闊了了他們的視野,促進了他們各方面的發展。
二、故事教學法,促進學生思考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原因,他們很多的認知都是來自于小時候的故事或者周圍人的引導,所以故事對于他們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他們無法抗拒。所以在日常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妨將一些課文直接當做故事來講,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進行自主探究和主動閱讀,開闊他們的視野,促進他們對于課文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授五年級下冊《景陽岡》的時候,我在上課之初,先給大家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喜歡《水滸傳》里的武松么?”同學們都點點頭。“那我給你們講一個武松打虎的故事好不好啊?”我接著問道。同學們聽到要講故事,紛紛鼓起掌來。看到同學們熱情的眼神,我開始為大家講述武松打虎的故事,隨著我的講述,學生們的心情也開始高低起伏起來,眼中不自覺的露出了激動的神情。隨著時間的流逝,故事很快講完,學生們的情緒也慢慢平靜下來。看到大家意猶未盡的表情,我告訴學生,學校的閱覽室有《三國演義》的少年版,要想知道武松其他的故事以及武松的結果,那么就自行去閱讀。說完,我開始為大家教授《景陽岡》這篇課文的其他知識。
三、信息化教學,幫助學生“感受”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快速發展,以電腦和多媒體為主的信息化教學方式開始走進小學課堂教學,成為了教師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之一。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也不妨使用這樣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對于課文情境的理解,幫助他們進行記憶。
例如,在教授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的時候,為了促進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我在上課之初,先利用多媒體為大家播放了一首古箏經典曲目《高山流水》,伴隨著優美的曲調,開始為大家播放提前做好的視頻ppt,只見視頻上,一個身穿長衫的人在樹下撫琴,而一個老人正站在不遠處默默的聽著,并且時不時的發出一些贊嘆的聲音……伴隨著悠揚的聲音,看著清晰的畫面,學生們似乎感覺到自己就站在俞伯牙的身邊,聽高山巍巍,流水潺潺……音樂聲慢慢結束,學生們也開始慢慢地“醒”了過來,只是眼中還流露出一絲向往。看到這樣的情況,我讓學生慢慢回憶了剛才的場景,接著便開始了后續的教學。
另外,在教學的時候,教師還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一樣的教學方式,比如對于一些優秀的學生來說,教師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教授,讓他們在學會基礎知識的狀態下,能夠進行對外擴展,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而對于一些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來說,教師要注重對于知識的傳授,積極引導他們學會相關的知識,并且能夠得到很好的鞏固,而對于那些“學困生”來說,教師要時刻關注,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和努力都進行表揚,讓他們樹立信心,幫助他們學會相關的知識,使他們感覺到成功,獲得“成就感”。
總而言之,多元化教學不僅可以豐富教學方法,活躍課堂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性,讓他們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學習上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他們他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飛燕.淺析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策略[J].中華少年.2017(33)
[2]劉祥松.淺談如何實現小學語文教育的“樂趣化”[J].華夏教師.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