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雯
從教30年,幾乎一直從事高段語文教學。不管是急功于孩子眼前的語文成績,還是著眼于孩子的語文素養,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都是語文教學中繞不過的重頭戲。
幾十年來的語文教學中,我對寫作教學特別“偏心”,總是愿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于其上。竊以為只要孩子喜歡上了寫作,便會主動觀察生活、思考生活,逐步成為一個小思想者;也會積極從課外讀物中汲取營養豐盈自己的習作——這應該是語文學習最好的模樣。
怎樣讓孩子喜歡上寫作呢?通過多年的教學,鄙人摸索出了一些道道。
首先,將寫作無聲地滲透于單元閱讀教學之中。作文教學,與閱讀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閱讀就是為寫作服務的。語文教學中,切忌把寫作教學獨立開來,一本正經強調寫作,無形中會增加孩子的畏懼心理。寫作不過就是在紙上說話,要讓孩子敢于說,敢于提筆寫。我主張小學生的習作量不在多,每次訓練達到教材上的要求就足夠。每一單元的教學一開始,我就會先留意單元后的習作要求,接著細讀單元每一篇課文,于其中去搜尋有利于單元作文引導的信息,然后在課文教學備課中特意讓學生去感悟作者的寫法,注重引導學生模仿。這樣下來,每一單元作文指導便是水到渠成,學生也是躍躍欲試。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主題是“同年的趣事”,該單元中的《冬陽.童年.駱駝隊》中的“學駱駝咀嚼”“想給駱駝剪駝絨”,《祖父的園子》中的各種行為,都頗有童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勾起他們一些有趣的回憶,老師只要用心啟發,孩子們便能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津津樂道自己童年的趣事,單元作文孩子們豈會畏懼?
其二,幫助孩子打開題材庫。孩子寫作文,有一個共病,聽老師或者某個同學提起一個素材,就一味模仿起來,千人一面。老師在指導孩子寫作時,應側重于幫助孩子最大限度地擴大選材范圍,獨辟蹊徑,選擇獨屬自己的、記憶清晰的、有深刻感悟的素材來組織文章。告訴孩子,只要自己親身經歷的,才能敘得清;只有自己感受深刻的,才能寫出情;只有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才能打動人。激勵孩子寫真事,抒真情。當然,在每單元作文指導之前,老師必須充分備好課,大量收集整理可能與孩子有關的素材,這樣才可能引起孩子的共鳴,激活他們的思維,打開他們的話匣子,孩子的作文才會各放異彩。
其三,教給孩子表達方法。小學生習作,少不了模仿的成分,在習作創作中,教給孩子表達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豐富的表達方式可以讓孩子的作文更加靈動鮮活,更具有趣味。在孩子知道寫什么后,還要讓孩子知道怎么寫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要讓孩子積極從單元課文中,從課外讀物中去學習別人的表達方法。所以,在孩子動手寫作之前,老師得給孩子提供良好的、適合本單元作文的不同形式的表達范本——這個環節可以忽略內容,著重讓孩子模仿形式。比如,平常除了讓孩子練習細致生動的描寫,也讓他們在以記敘為主的基礎上,學會適當地加以議論。這樣做既可以含蓄表明自己的寫作態度,又可以緊扣題目。教給孩子門多種表達方法,讓孩子的習作既有鮮活的內容,又有比較好的表達方式;既有模仿,又有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孩子慢慢就會喜歡上習作,甚至會期待寫作的。
其四,讓孩子感受創作的成就感。平常的習作教學,大致就是三部曲:第一步,老師教孩子寫什么,怎么寫;第二步,學生動筆寫,再上交老師;第三步,老師批改,下評語。結果呢,就是學生看看老師的評語,或滿意而笑,或撇嘴搖頭,然后束之高閣。每單元的作文教學,如果到此止步,就很難激發孩子再次創作的激情,同時對煞費苦心精批細改的老師來說也是極為失落。因此,老師們也常常感慨:老師作文改得再認真也是白搭,學生根本不關注老師的批改,學生的作文水平不是改出來的!其實,只要再增加幾個環節,效果就分外不同。一、增加一個讀習作的環節。學生拿到老師批改后的作文,得讓孩子再讀讀:自己大聲讀,同學互換讀,展示給家長讀。二、公開“發表”自己的文章。讓學生把自己每次的作品,編輯發表在班級群、朋友圈乃至網絡上的公共平臺,讓孩子及時享受創作的成就感。三、每期臨末,老師把孩子們一期的成功之作,整理編輯成優秀作文冊(盡量讓每個孩子都有作品入選,最好是人手一冊),再讓孩子利用課余時間與家長一起分享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如此一來,不僅老師的批改能充分發揮作用,而且孩子們在互讀互賞中備嘗成功的喜悅,作文興趣會越來越濃,部分孩子真的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寫作,想要展示。為了更好地在同學、父母乃至親朋好友面前顯擺顯擺(老師要特意強調,作文冊將是每個孩子童年做珍貴的記憶,是足以向“后人”證實自己“當年”的見證),絕大數孩子會主動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源源不斷地為自己的作文更換“活水”;也會積極從課外讀物中汲取營養豐盈自己的習作。
如此一來,孩子對寫作非但不畏懼,反而多了興趣,自然也就愛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