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摘要:本文探究北京市養老社區的現狀、問題以及解決策略,為養老社區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社區;養老服務
1研究背景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的老年人口數量龐大,從1999年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處于老齡化社會的初期,但是我國老年人增長迅速,呈加速發展趨勢。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14.3%,預測20年之后,老年人口將占總數的25.4%。2050年老年人口總數預計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國老齡化的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經濟發達,社會保障全面,才會出現老齡化社會,但是我國“未富先老”,老齡化速度遠遠超過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這也就造成了尖銳的矛盾。
2養老社區
以老年人為主要的服務對象,利用社區的資源來為老年人提供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幫助和服務。養老社區實質就是滿足老人群體與子孫共同生活的需求,家庭與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確保老人生活的健康和安全。
3 北京市養老社區的現狀
3.1數量和分布
北京市現存的養老社區數量少,分布不合理。北京市共有養老社區不足100所,但是據社會科學研究院的調查顯示北京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30%以上,這就說明北京的養老需求旺盛,家庭養老負擔較重,不到100所的養老社區可能無法滿足北京市的養老需求。北京市的養老社區一般都會建設在遠郊區,相反的是,城區居住的老年人卻占大多數。
3.2設計
我國養老社區盈利模式到目前為止是不明確的,因為缺少市場細分的原則,許多的中國企業多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養老社區的建設模式,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建設“高端化”。然而,這個選擇根本不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統計我國只有5.1%的老人需要并且能支付這種高端養老社區。中低收入的老人成為需要提供養老服務的主體,這就造成養老社區的發展產生嚴重的差異,“兩極分化”現象嚴重,忽視了弱勢群體的養老問題,同時盲目追求高端的養老社區建設與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并不協調。
3.3管理和運營
養老社區建設項目以“福利型事業、經濟型運作”為指導思想,并且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為基礎原則,國家無償贊助。項目采取的資金支付手段為物業置換,老年人可以將原來自己的住房與老年社區建成的房子等價交換,老人去世之后,又將原來置換的房屋折價返還給其法定繼承人,老年人的消費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這樣老年人就不用擔心自己無法支付養老費用。社區把老年人作為服務的對象,并且對其進行分層,按需分配社區資源,既能讓低收入群體享受,也同時考慮到追求高生活質量富有老人的需求。
4 養老社區存在的問題
4.1法律法規不完善
我國目前還沒有出臺專門針對養老社區建設的規范標準,養老社區在建設時可參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等,但針對養老設施的配建標準,并沒有明確的強制性建設標準。(1)我國還是出臺了一些關于老年建筑的相關規范如《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標準》、《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中,由于考慮到老年人普適性的需要,在條例中更多地強調無障礙、安全化的基本設計原則,而對于如何針對不同老人的特殊需求進行設計講解不夠具體,無法更好的指導養老社區的建設。
4.2設計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養老社區的設計需因地制宜,各國養老社區都帶有時代和地域特征。盲目走“高端型”養老社區形式,與國現階段發展水平不匹配。我們現在從國外看到的高端、豪華的養老社區是在經歷了不斷地發展而形成的,并且也只是其養老保障體系中的一小部分。我們應當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在一定總量下平衡不同經濟狀況老人的比例關系,而不應一味追求高端的設施配備,否則既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又增加了運營管理成本。(2)
4.3服務隊伍缺乏專業性
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專業養老服務人員的社會地位和待遇較低。相反,對于醫院來講,那些經過專業醫療護理培訓的人員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但是他們都不愿意從事養老服務行業。中國社科院對一些養老機構進行調研,研究發現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多為40、50歲的下崗人員,中年婦女居多。她們只經過短期的、簡單的培訓之后,就可以為老人提供服務,這意味著養老機構的服務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盡管一些高端的養老社區開始重視服務的專業性,但專業護理人員流失嚴重、招工難等問題也嚴重阻礙了養老社區提高服務品質。(3)
5 解決養老社區問題的策略
5.1建立專門的法律規范,加大監管力度
其一,實行準入制度。盡快出臺老年服務的相關法規,規范服務市場,嚴格就業門檻,實行資格考試,逐步建立起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資格認證、職稱評定體系。(4)其二,建立監管體系。盡快形成細化的養老社區服務規范、業務流程和技術標準,并引入更為客觀和公正的第三方,對硬件設施以及軟件服務的質量進行專業的評價。其三,引進專業機構。養老社區應與專業老年服務機構、餐飲服務公司、醫院、老年大學等合作,將現代服務業融入到傳統養老業,使社區服務與管理產生質的飛躍。(5)
5.2合理定位,科學規劃,設計體現人文關懷。
養老社區應通過組團化的布局方式將規模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增強居住環境的親切感,使行動力、記憶力和認知力下降的老人能夠更好地熟悉周圍的居住者,獲得對社區的歸屬感。養老產品設計應體現人文關懷,建立多功能、多層次的產品體系,滿足健康、自理、半自理、失能老人的不同需求,如老年住宅通常面向健康、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而老年公寓會有一部分提供給需要照料和幫助的老人,不同居住類型的經營和管理模式不同,應分區明確避免糾紛。
5.3完善養老設施種類,進一步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養老社區的功能區要劃分明確,并且每個功能區的設施要設計合理和完整。每個養老居住組團都應配建有管家服務中心,提供餐飲、洗澡、洗衣、美容等日間照料和專業護理,集醫養、學養、樂養服務于一體,實現的老人群體的全齡覆蓋,滿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養老社區僅僅簡單的滿足日常生活和飲食起居等服務,是不夠的,還需完善精神需要、家庭護理、康復治療等更高層面的服務,構建老年設施的建設和老年服務更加全面合理的大型養老綜合體系。
注釋:
李士梅.中國養老模式的多元化發展[J].人口學刊,2007(5):40-43.
徐永祥.社區發展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劉立峰.養老社區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J].宏觀經濟研究,2012.01.
廖鴻冰,李斌.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理性選擇[J].求索,2014.
王秀貴,馬開劍.我國城市社區養老對策[J].人民論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