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羅金
至少從20世紀初開始,火星和金星就一直是科學研究與公眾幻想的熱門對象。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擁有先進航天技術的國家,紛紛開始發射無人探測器探索這兩顆行星。
然而,一直以來,火星得到的關注要比金星多得多。自2002年以來,每年至少有兩個火星探測器在采集數據,保持著活躍狀態,2016年更是有七個之多。
這也可以理解。火星的環境遠比金星宜居,畢竟后者的地表溫度將近480℃,地面氣壓是地球的92倍,而且常年籠罩在厚厚的硫酸云層之下。
我們已經掌握了火星上曾有液態水的證據。這讓我們無法排除那里曾有生命存在的可能——就算現在依然存在也不稀奇。
相較于火星,金星的大小(只比地球小5%)、構成和表面重力與地球更加相似,但金星上的惡劣環境讓生命難以存活。
盡管如此,金星依然值得研究,我們有必要了解它是如何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以及如何避免地球重蹈覆轍。
金星還能幫助我們理解最新發現的系外行星。位置十分靠近恒星的系外行星數量很是驚人,公轉周期最短的可能只有區區幾天。迄今為止,此類行星仍以巨型的“熱木星”或“熱海王星”居多。不過,不斷改良的探測儀器總有一天,會讓天文學家發現“熱金星”。
如果真到了那么一天,金星將成為珍貴無比的參照對象,幫助我們解讀那些遙遠星球的觀測結果。
就其自身而言,金星也是一顆令人著迷的星球。雖然它的大小和構成與地球類似,但是,沒有證據表明,那里也存在著地球這種持續讓地殼循環再生的板塊構造。不過,金星的地表布滿火山、巖漿流以及其他顯示曾存在構造活動的地質證據。如果此類活動仍在繼續(而且這種可能性很高),將為我們提供無比寶貴的信息,供我們了解這顆行星的內部構造與其他方面。
金星自轉一周的時間為243天,方向與它繞日公轉的方向相反,這一點跟其他行星不同。但是,金星上的云層只要四天就能環繞全球一周,這種現象被稱作“超級環流”,這種超級環流幾乎席卷了金星的整個大氣層,直抵80千米~90千米的高空。
金星的“兩極地區”不斷生成氣勢恢宏、變化莫測的旋渦。因此,金星上的大氣運動類似于一種覆蓋了整個星球的颶風,擁有兩個分別位于兩極的“風眼”。
科學家希望,金星的大氣動力學,能夠幫助人們預測乃至控制地球上的颶風。
對普通大眾而言,開展行星探索的最大理由,大概就是尋找地外生命。
金星上極端惡劣的氣候,是否意味著任何類型的生物都不可能在那里生存?出人意料的是,有些專家給出了否定的回答。他們聲稱,金星大氣中富含的氣溶膠微粒,理論上可供某種形式的生命生存,那里具備所有必要的條件:距離行星表面50千米~70千米的區域溫度適中,存在液態水和豐富的化學物質。這個看似異想天開的假說究竟是否屬實,只能靠今后的研究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