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宸菲
在戰爭中,穿敵方軍服的軍人是不受國際公約保護的,即無權享受戰俘待遇,只能享受間諜待遇,那就是被處死。在德蘇戰爭中,就有許多德國特工因為偽裝暴露而被直接處死。
然而,蘇軍是如何甄別德軍偵察兵的呢?一般有兩種簡單的辦法,其中一種被前線蘇軍普遍使用,另一種嚴格保密,只限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相關人員掌握。
蘇聯人通用俄語,因為戰前蘇聯普及了義務教育,即使在荒涼偏僻的西伯利亞也普及了義務教育,蘇聯有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拍攝的電影《鄉村女教師》就可以證明。西伯利亞的義務教育,說明了無論身處蘇聯的何地、身為蘇聯的何民族,從小就要被強制學俄語。值得注意的是,成年外國人想要學習俄語,彈舌音是非常難學的,要掌握俄語的彈舌音,天賦好的數月,差的要數年的光陰,再差的甚至終生無緣。

德語中也有彈舌音,但其彈舌時的舌頭震動幅度和頻率與俄語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不值一提?;诖耍熬€蘇軍甄別德軍偵察兵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讓他發一個俄語單詞“多若嘎”,這個“多”是個彈舌音,德國人彈舌不夠,僅能發出“塔若嘎”,于是乎,德軍偵察兵就原形畢露了。
這是蘇軍在前線使用的甄別方法。但在后方,這種方法也并非萬無一失,因為滲入蘇聯腹地執行重要任務的特工人員是百里挑一、精心篩選出來的。在德軍中,一些人有青少年時期在沙皇俄國或蘇聯生活過的經歷,也能說一口地道的俄語。
“二戰”時期,日本人曾從東北白俄中招募、訓練特工,屢次混入蘇聯刺殺斯大林卻屢次失敗,其原因就在于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敏銳偵察力。從蘇軍靠訂書針甄別德國特工這一事例中便可見一斑。
戰爭爆發以來,斯大林將甄別混入蘇聯腹地的德國特工的任務交給了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蘇軍設卡攔截,將一隊人的證件收取后,讓其稍等,再將證件交給坐在崗亭之中的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人員。工作人員迅速將證件真偽甄別出來,交哨卡蘇軍,該放行的放行,該逮捕的逮捕,無一錯抓,無一漏網,工作效率之高可謂無與倫比。
于是乎德國人傻眼了。要知道,德國工匠們的精湛技術可是享譽全球的,偽造出來的證件絕對可以以假亂真。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如何有這么大的本事呢?難道真如斯大林所說:共產黨員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實質上,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用在德國人身上也是一樣的。其原因就是德國工匠偽造證件時忽略了一個細節:蘇聯的證件中縫是用普通鋼制的訂書針裝訂的,而德國工匠用的是德國不銹鋼訂書針。二者在新制作出來時外觀無差異,但是使用一段時間后,真正的蘇聯證件上的訂書針會有銹跡,而德國偽造的卻沒有。所以,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人一眼便能辨別真偽。只是此事蘇聯是嚴格保密的,只限于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有關人員知曉,戰后多年才揭秘。
因為口音和訂書針這樣的小細節,悲摧的德國特工一個個前赴后繼,卻落得有去無回的下場。同樣,也正是對于細節的敏銳察覺,蘇軍才能偵破敵軍的偽裝,為早日贏得戰爭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