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
英國人善于寫自然題材,有條理而不枝蔓,內容豐富而不絮叨。英國人喬納森·西爾弗頓也是如此。生物教科書看得人眼皮耷拉,西爾弗頓的《種子的故事》卻能讓人聚精會神地讀完,就像蔫兒菜和新鮮菜不是一個味兒。
西爾弗頓開篇就講,很多動物都成功上岸,但登陸成功的植物只有一種,現在從苔蘚到松樹——所有的陸生植物都是這個成功者的后代。植物在陸地上有兩大困難:精子怎么游動?受精卵怎樣不被吃掉?
比起藻類,苔蘚和蕨類的進步是:母體孕育胚胎,不是排出精、卵就不管了。胚胎在母體里避免脫水,才能適應陸地。但苔蘚和蕨類的生殖還要靠水,它們的精子游動于濕潤之地。大型蕨類散發塵埃似的孢子。古代人找不到蕨類的種子,以為它是隱形的,便傳說人懷揣蕨類的種子就能隱身,這個傳說還被莎士比亞寫在了劇本里。
后來,植物的性就不依賴水體了。3.6億年前,種子誕生。雌性生殖器不再外出,而是留在母體內。如此一來,精子就得找交通工具了,比如花粉靠空氣散播。一開始裸子植物出現,如松柏杉、鐵樹和銀杏。銀杏是一個古老家族的唯一后裔。雌銀杏的卵子叫“胚珠”,它的頂端分泌一滴黏液,黏住隨風而來的花粉(包含許多精子)后便縮回去。此時精、卵還稚嫩,它們食用胚珠的養分而成熟后,再來一次精子賽跑。再后來,被子植物大興于世。跟銀杏不同,被子植物的花粉有兩個受精卵,一個充分發育,一個化身為親姊妹的食物,叫作“胚乳”。種子的成熟和萌發靠胚乳供能。人類采食種子,吃的實際上是胚乳。
堅果和水果的生殖周期不一樣:水果的周期有規律,堅果則隔幾年無征兆地盛產一次。水果是靠好吃的包裝吸引動物,不好吃的種子搭車。而堅果選擇突然爆發,讓松鼠吃撐了,不得不埋掉許多種子——松鼠忘記地點或者死掉,一些種子就能萌芽。要是學水果定期出產,堅果就完蛋了。
《種子的故事》的吸引力超過其他的植物軼事,因為人活著就得吃,吃的60%的能量來自種子。種子的小殼里寄托了植物的愛和我們的希望。下次嗑瓜子的時候,想想,你親吻和扼殺了一朵朵雛葵,那活色生香的小宇宙……
世上種子這么多,人類又吃又拿,但近300年才逐漸搞清楚種子的秘密。西爾弗頓提到,100年前的小說里,睿智的福爾摩斯還感嘆玫瑰花除了美以外一無用處。人傻呀,花是為吸引動物傳粉才美,不為生養后代,誰有閑心打扮。
書中還講到海椰子的秘密。它的種子以形似臀部和個頭巨大聞名,一顆種子重達23千克。直到2002年才有人發現它為何如此之大。海椰子產在塞舌爾群島,為了跟繁盛的其他植物競爭,得拼命長高。而且椰子樹不會變粗,一出殼得先有直徑,再躥高個兒,所以海椰子娘胎里帶的養分得足夠多。它的親戚扇椰子的種子形似高爾夫球,海椰子是因為塞舌爾群島隨大陸漂移到熱帶才如此變異。順便一提,海椰子并不指望漂浮海外,它就在掉落的地方萌發,但會先長出長達10米的臍帶,避開母親的樹蔭出芽。
但書中也提到,世上最大的生物,重量比肩6架波音747的巨杉“舍爾曼將軍”,2000年前還只是一顆重6毫克的種子。